《水浒传》,我国著名古典长篇小说,写北宋末年宋江等被逼上梁山起义事。按《宋史·徽宗纪》仅载宋江之名,宋末龚圣与为宋江等撰像赞,始作三十六人。宋元间人所编《宣和遗事》,已有杨志卖刀、晁盖劫生辰纲、宋江杀阎婆惜等情节。其后长久流传,迭经增益,乃成有一百八将、长逾百万言之《水浒传》,传为元施耐庵编,明初罗贯中续。全书据民间传说、说书底本等加工写定,增润成篇,原非一人之作。元杂剧不少即以《水浒》故事为题材。明中叶后《水浒传》刻本甚多,繁简各异。最常见者有郭勋本一百回;杨定见本一百二十回;明末金圣叹(人瑞)删去七十一回以后情节,俗称七十回本,流传甚广(此本加楔子,实为七十一回)。
浙江杭州及淳安,与《水浒》有着甚为密切的关系,这是不争事实。在水浒故事开始流传的南宋时期,杭州(钱塘)的书会才人曾积极参与其“创作”活动。至于《水浒》“成书”者,究竟是何许人?自古而今,虽无定论,也曾有过大致统一说法。明人郎瑛在其《七修类稿》中,明确指出,《宋江》(当指《水浒》)“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”;称“《宋江》又曰钱塘施耐庵的本”。明人高儒也在其《百川书志》中提及,“《忠义水浒传》一百卷,钱塘施耐庵的本,罗贯中编次”。显而易见,明时学人,亦多视《水浒》“成书”者为浙江杭州(钱塘)人。至于《水浒》所演绎的故事情节,有近十回“征方腊”内容,大多发生在今日杭州(含杭州、萧山、临安、富阳、桐庐、建德和淳安)这方故土。尚有《水浒》所涉及的乡风民俗及语言之类,更有相当素材采自于此。
《水浒》中的淳安地理。自(百回本)九十回所演燕青在东京茶肆闻说“方腊反了”,到九十九回宋江准备“班师回京”的近十回“征方腊”故事情节中,前后交替采用126条主、支地名称谓,其中州郡县邑名称43条,乡镇圩集及自然村名称8条,人工建筑与名胜古迹名称41条,自然地理实休名称34条。经淳安《水浒》学人考据,除“定浦村”1条地名系根据河沙淤积成陆“含义”推定外,均为现实地名称谓。而涉及淳安境内的地名称谓与地理描述,则更为惊人的准确,如同作者亲临“故土”一般“轻车熟路”。且看九十九回方腊“钻山逃逸”和“草庵被擒”情节中的方位与地理描述:“却说方腊从帮源洞山顶落路而走,忙忙似丧家之狗,急急如漏网之鱼,便望深山旷野,透岭穿林,脱了赭黄袍,丢去金花幞头,脱下朝靴,穿上草履麻鞋,爬山奔走,要逃性命,连夜退过五座山头,走到一处山凹边。那一个草庵,嵌在山凹里。方腊肚中饥饿,却待正要去茅庵内讨些饭吃。只见松树背后,转出一个胖大和尚来,一禅杖打翻,便取条绳索绑了。那和尚不是别人,是花和尚鲁智深,拿了方腊,带到草庵中,取了些饭吃,正解出山来。却好迎着搜山军健,一同帮住,擒捉方腊,来见宋先锋。”
(谨按,在此,有必要交待清楚,即首先要确定“帮源洞址”的方位,否则难以判断《书》中地理描述的准确与否。为了求证“帮源洞址”,淳安《水浒》学人,不遗余力,做了长达十余年的资料排比和实地踏勘,最终考订“帮源洞址”,当在今七都源(旧称帮源)长岭横川吴家山上。)
《水浒》中的淳安人文。有关《水浒》作者其人的考辨,就目前国内《水浒》学界学术动态而言,可归纳为三种提说,一说按照明人“钱塘施耐庵”,一说江苏兴化(今大丰)“白驹场施彥端,字耐庵,曾官钱塘”;一说长期在杭州生活过,抑或就是“杭州人施耐庵”。对此,浙江《水浒》学者正在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和考据,至于淳安学人,也在为此努力不辍。众所周知,作为小说演绎,可以套用或直接引用传统民俗、历史典故乃至前人的诗词歌赋,也可以虚构杜撰,但像《水浒》作者那样几乎照搬杭州地区(含淳安)人文故实者,实属罕见。如把历史上方腊起义的首领之一,台州人吕师囊,改称“歙州富户”,旋又照搬杭州“十二潮神庙”里的潮神菩萨,去吕师囊手下充当“十二员统制官”,一同镇守润州(今镇江);又如描述杭州城池变迁,均与五代吴越、宋高宗车驾南渡、张士诚据浙西,以及明初杭城变迁的历史事实完全相符;再如张顺死后敕封“金华将军”、庙食杭州一节,亦与《十国春秋》所载杭州《金华将军庙》的故实大体一致;等等,不一而足。
在《水浒》近十回“征方腊”故事中,套用淳安当地人文故实者,亦是比比皆是,甚至连民间传说也被套用了。其中“原套原”采入《书》中者,不少于五处。
(百回本)九十回《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渡燕青射雁》:“却说这江南方腊起义已久,即渐而成,不想弄到许大事业。此人原是歙州山中樵夫,因去溪边净手,水中照见自己头戴平天冠,身穿衮龙袍,以此向人道他有天子福分,因而造反。……原来方腊上应天书,推背图上道:‘自是十千加一点,冬尽始称尊。纵横过浙水,显迹在吴兴。’那十千,乃万也;头加一点,乃方也。冬尽,乃腊也。称尊者,乃南面为君也。正应方腊二字。占据江南八郡,又比辽国差多少来去。”
(谨按,上述故事情节,套用了两个淳安民间故事,即《临溪顾影》(见载《宋史》四六八《童贯传》附《方腊》)和《白果树上掏八哥》(见载九都《湛溪河南方氏宗谱》)。不过“上应天书”即《天符牒》内容稍有变通,即将原句“划江而经国,显迹在民心”,改作“纵横过浙水,显迹在吴兴”。正如《水浒》学者多年所考据,即按照《水浒》宋江讨方腊,是大明兵打张士诚的历史移植的理念来推理,“纵横过浙水“即指以张士诚取代方腊”,连同他所占据的“八郡二十五县”一并划归“方腊占领区”,读者由是心领神会而不便多言了。)
(百回本)九十七回《睦州城箭射邓无觉乌龙岭神助宋公明》:“宋江军兵当被郑魔君使妖法,黑暗了天地,……宋江仰天叹曰:‘莫非吾当死于此地矣!’从巳时直到未牌,方才云起气清,黑雾消散。……宋江见了,下马受降,只称‘乞赐早死!’伏于地下,耳边只听得风雨之声,却不见人。须臾……有一人来搀宋江,口称:‘请起!’……那秀才答道:‘小生姓邵名俊,士居于此。今特来报知义士,方十三气数将尽,只在旬日可破。……今虽受困,救兵已至,义士知否?’……邵秀才把手一推,宋江忽然惊觉,乃是南柯一梦。……宋江便领起军兵从里面杀出去时,早望见鲁智深、武松一路杀来,正与郑彪交手。那包天师在马上,见武松使两口戒刀,步行直取郑彪。包道乙便向鞘中掣出那口玄天混元剑来,从空中飞下,正砍中武松左臂,血晕倒了。……宋江先叫上军校扶送回寨将息。鲁智深一条禅杖,直打入去,南军四散。夏侯成便望山林中奔走,鲁智深不舍,赶入深山里去了。”
(谨按,九十回“乌龙岭神助宋公明”是一个精彩故事,取材于淳安《乌龙王》和《武松独臂摛方腊》两个民间传说,可谓老少皆知、耳熟能详。据《乌龙山庙记》:“唐贞观三年(公元629年),邵仁详以处士,为建德令周光敏所害,且死语人曰:‘立庙祀我,当福汝。’梁开平元年(公元907年),封真应王。宋熙宁八年(1075),封仁安灵应王;绍兴十二年(1142),赐额广济。本庙在府城(建德梅城)北乌龙山下。此庙碑刻,宋元祐三年(1088)邵宗旺等建。一在(淳安)县东五十里太平乡,邵招建。一在合洋坦村,邵姓立。旧志按仁详,字安国,清平(今富文)乡人。又,民间相传,《武松独臂摛方腊》的戏文,在淳安方姓族居村落是犯忌而禁演的,这是乡俗。看来作者不仅了解淳安人文故实,且深谙当地风俗禁忌。由是移花接木,将一个传说“肢解”为二截,在九十七回借包道乙的“玄天混元剑”替代传说中的“方腊飞刀”,砍断“武松左臂”;尔后又在九十八回中,让鲁智深替身传说中的“武松”,去灵岩茅庵“生擒方腊”,可谓用心良苦。)
尚有七十二回“宋江赠李师师乐府词”,则是直接移用于南宋淳安人邵桂子的旧作,只为因事立题,将邵词句中“鲛绡笼玉”改作“绛绡笼雪”,又改“闲愁万种”为“离愁万种”,即通篇改了绛(鲛)、雪(玉)、离(闲)三字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