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者 周慧 胡璇 通讯员 汪华成
“我们现在有设备、有病人,但没有医生。假如总院的医生不来,我们的病人就得不到有效的服务。”在文昌镇卫生院的中医诊室里,全科医师凌晨曦向前来调研的县政协委员、县中医院副院长陈专心这样介绍。他们身后,艾灸仪、针灸治疗床一应俱全,但崭新的房间里却见不到病人理疗的身影。
这段寻常对话,折射的正是当前基层中医药服务面临的现实困境。陈专心深耕中医临床二十余年,据他调研统计,我县约有30.7%的基层老年人更倾向于中医诊疗,而全县149名乡村医生中,60岁以上占比高达70%。“老百姓拿着医保卡来找中医,却常常遇到村医年龄偏大、技术跟不上的难题。”陈专心的笔记本里,密密麻麻记录着一线调研的实情。
在文昌镇王家源村卫生室,69岁的村医潘建高正戴着老花镜给村民量血压。见到陈专心,他打开了话匣子,“我们这批老村医快要干不动了,就盼着有年轻人能接棒,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。”这番话,让陈专心深受触动。尽管医共体建设、专家下沉等措施部分缓解了“看中医难”,但复诊率低、服务不可及等问题仍未根本解决,基层中医药服务“供不应求”现象普遍存在。
带着来自一线的呼声,陈专心结合基层中医药发展的实践经验,提出了一套有针对性的破局方案。他建议建设“多极中医AI远程诊疗网络”,实现远程复诊,推动“定向培养+待遇兜底”,让年轻中医下得去、留得住、有奔头,同时强化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与医保支持。
陈专心说:“中医药是基层百姓‘简、便、验、廉’的健康依靠。希望通过以上措施,我们能够切实破解‘看中医难’困局,让中医药真正扎根基层、惠及百姓,为健康浙江建设贡献力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