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第82集团军某旅“飞夺泸定桥红二连”荣誉室,记者被一张放置在显眼位置的老照片吸引。照片上红军战士的包袱布字迹已经模糊,一旁的说明上写着“六项注意”。
“这是‘红二连’的‘传家宝’。”该连连长告诉记者,1927年秋,毛泽东同志站在井冈山西南的荆竹山雷打石上宣布三条纪律,后来又在桂东县沙田村颁布《三大纪律、六项注意》,立下我军的“第一军规”。当时,受命试点的“红二连”官兵,把这些规定写在包袱布上,反复默写、背诵,作为行动指南。
自此,严守纪律便融入连队的基因和血脉,成为克敌制胜的“传家宝”。突破湘江、强渡乌江、四渡赤水、飞夺泸定桥、奇袭腊子口、激战平型关、会战辽西、解放海南……一路走来,连队历经大小战斗876次,靠铁的纪律取得赫赫战功。
在强军兴军的新征途上,“红二连”官兵擎起先辈的旗帜,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用铁的纪律锻造“铁一般的队伍”,圆满完成多项重大任务,连队先后被评为“基层建设标兵连”“军事训练先进单位”等,荣立集体二等功,连队党支部被评为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。
面对改革调整,一声令下便出发——
平时把铁的纪律刻进心底,关键时刻才能毫不迟疑
“新时代严守纪律的故事中,哪一个大家印象最深?”记者的这个问题,引起“红二连”官兵热烈讨论。
很快,大家便达成共识:2017年的千里移防。说起那段经历,不少人都能讲出几个感人故事。
“移防的命令来得突然,执行起来不容易。”干部路鹏飞回忆,驻地变了、任务变了,好不容易形成的能力需要重新聚合,向“新战场”冲锋面临全新挑战与考验;部分装备和岗位有了调整和更新,有些干了十几年的老兵必须从零开始,艰难转型;有的官兵家属刚刚随军安置工作,还有的官兵子女好不容易进入优质学校……
疾风知劲草。当移防的这一天到来时,“红二连”没有一名官兵向组织讲条件、提要求,全部自觉拥护改革、服从改革、投身改革,组织一声令下,打起背包就出发,坚决彻底地完成了移防任务,通过了这场特殊的大考。
没有人讨价还价,没有人叫苦抱怨,并不是官兵们没有困难。说起妻子的付出与支持,连队干部贾昊一脸歉意。此前,妻子是一名教师。为了支持贾昊工作,她辞去工作随丈夫到新驻地生活,如今在一家商场里打工。
“部队有明确的纪律规定,不能说没有困难才遵守,遇到困难就打折扣,你说是不?”贾昊坦言,“第一军规”的首条就是“行动听指挥”。作为“第一军规”试点单位的传人,更不能破坏一代代“红二连”官兵传承下来的规矩。
铁的纪律,让“红二连”官兵“受命之日则忘其家、临阵之时则忘其亲、击鼓之时则忘其身”。在该连荣誉室里,听着“22勇士飞夺泸定桥”的战斗故事,我们仿佛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。
长征途中,“红二连”奉命抢占泸定桥,保障红军主力渡河,此时河上只剩下13根铁索。接到这个九死一生的任务,连队22名突击队员心无杂念、视死如归,把铁的纪律转化成完成任务的强大执行力和战斗力,“飞夺泸定桥红二连”由此得名。
平时把铁的纪律刻进心底,关键时刻才能毫不迟疑。新时代新征程,“红二连”官兵以“第一军规”试点连队的荣誉教育和激励官兵,系统学习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,在实战化训练、抢险救灾等任务和日常管理中增强官兵的遵规守纪意识,把铁的纪律挺在前面。
那年冬天,辽东大地突然下了一夜暴雪。
清早起床,看着被皑皑大雪覆盖的山村,休假在家的该连班长李圣洁有些犯愁。休假结束要归队,今天是他赶火车的日子,大雪打乱了计划。
“儿啊,你打个电话给连队反映一下实际情况吧!”母亲劝李圣洁。李圣洁却说,有困难先克服,没有必要因为一点困难就坏了连队的规矩!
在父母关切的目光中,李圣洁毫不犹豫地背上背包,踏上了返程的路。大雪覆盖了山村,也隐藏了道路,李圣洁一路上穿山林、越沟坎,跌跌撞撞地走出了雪野。当他坐上火车时,才感到身上一阵阵刺痛。归队时脱下衣服一看,全身多处瘀青。
听“红二连”官兵讲遵规守纪的故事,记者忽然明白,为什么这支连队有底气喊响:“没有完不成的任务、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、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