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者 王巾豪 方杰
在千岛湖畔的青山绿水间,一瓶瓶红艳艳的辣椒酱正酿造着乡村振兴的新滋味。从威坪镇威酱坊的“前店后坊”到县域近200家酱坊的星火燎原,我县以“千万工程”为指引,将传承千年的制酱工艺转化为生态价值变现的新引擎,诠释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深刻内涵。
返乡创业点燃产业火种
威坪镇的制酱史可追溯至千年之前,却长期困于“家庭小作坊、邻里小流通”的格局。打破这一僵局的,是一位返乡创业者。2019年,在欧洲打拼9年的宋素华带着“源于自然、忠于原味”的理念回到家乡,创办威酱坊,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。
走进威酱坊,玻璃幕墙内,纯手工熬制的鱼干酱正散发着千岛湖鱼干的鲜香,火腿酱则交融着本地农家火腿的醇厚。游客透过玻璃窗可全程观摩制作,还能亲手体验腌制工艺。“我们坚持用千岛湖畔的优质辣椒,靠手艺赢口碑。”宋素华介绍,通过抖音、快手等平台直播传统工艺,酱坊迅速“出圈”,年均销售额突破430万元,产品远销海内外。
更可贵的是其构建的利益联结机制。企业与村集体签订“保底收购+溢价订单”协议,以每斤4元的价格收购辣椒,带动周边村庄发展规模化种植基地。2024年,仅此一项就为农户增收超200万元,6名固定员工和17名临时工实现“家门口就业”,昔日不起眼的红辣椒,成了村民的“致富椒”。
星火燎原织就共富网络
威坪镇的成功实践,是千岛湖畔的“酱香经济”的一粒火种。
在梓桐镇,程记娘心辣椒酱以“农户+工坊”模式,年收购辣椒6万斤,为农户带来超20万元收入;在汾口镇,酱坊借力盒马生鲜等渠道,让千岛湖味道走进城市千家万户;更有企业创新推出“酱料+文创”礼盒,融合鱼子酱、茶叶等特产,打造高端伴手礼,提升产品附加值。
“我们卖的不仅是酱,更是千岛湖的生态故事。”浙江乡立方乡村发展集团联合创始人徐大伟道出产业发展的秘诀。通过实施“品牌叠加”策略,将“千岛湖”区域公共品牌与“威酱”“程记”等产品品牌深度融合,强化消费者对生态品质的认同。目前,全县已精准对接健康消费需求,开发鱼干酱、虾米酱、笋干酱等30余种品类,构建起“一碗面、一罐酱、一瓶酒”的生态特色农业矩阵,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。
三产融合激活乡村动能
淳安酱产业的崛起,得益于“接二连三”的融合创新,让小酱坊激发出乡村经济的大活力。在酱香坊,一座闲置二层小楼被改造成集生产、销售、体验、文化展示于一体的观光工坊,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,老房子变成了“聚宝盆”。
从单一加工到“生产+体验+旅游”的转型,背后是全产业链思维的深耕。截至目前,全县已举办17期“淳安辣椒酱制作”专项能力培训班,培育专业技能人才569名,为产业发展注入澎湃动力。直播电商的发展,更让2024年线上销售额占比达到40%,为传统产业插上了数字翅膀。
值得一提的是,威坪镇推出的“辣椒+”酱文化体验游,让游客参与采摘、腌制、品鉴全流程,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30%,实现了“一业兴带百业旺”。“通过盘活闲置农房、打造农文旅综合体,酱产业正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。”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三产融合让产业价值不断延伸,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。
(下转第2版) (紧接第1版)
政策护航释放生态红利
酱产业的蓬勃发展,是“千万工程”在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,彰显了政策赋能的强大力量。近年来,我县精准施策,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:设立专项扶持资金,对酱坊设备升级、品牌打造给予补贴,降低企业发展门槛;搭建“乡立方”等农创平台,引入专业团队提供品牌策划、渠道拓展服务,提升产业专业化水平;建立“保底收购+价格指数保险”机制,解除农户种植后顾之忧,稳定产业链源头。
如今,淳安的酱香突破地域边界,在内外联动中释放共富动能。在本土,酱产业与茶叶、蜂蜜、蚕桑等特色农业深度融合,共同构建起“千岛农品”生态经济圈。同时,威酱坊模式也已复制到宁夏、江西等地,宋素华团队提供原料酱并免费研发产品,助力当地打造特色品牌,让淳安的酱香与共富经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。
从威坪镇的一瓶红辣椒酱,到全县的酱香经济,这场由“千万工程”引领的产业变革,以“酱”为媒,正铺就一条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的共富之路,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