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7:副刊·网络原创
上一版3   4下一版  
 
标题导航
2017年12月16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  下一期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走进中洲老街
  一酸

  一条宽敞的公路,既是中洲通往汾口的主干线,又是中洲的新街。而与中洲新街只有一步之遥的老街,却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于中洲人的生活之中。

  中洲老街,一部分只属于记忆,而留下的那部分存在于被时间遗忘的空间里。走在这条老街,尽管时间已经带走了大部分的记忆,老街也不可能像树那样用年轮数着岁月,但在一些空间的碎片里,仍然可以寻找到时间走过的痕迹。几幢保存完好的古建筑,夹杂在新楼中间,老态龙钟,像一位老人站在年轻人中间,特别显眼,从内心最深处油然而生一种敬意,那种时间走过独有的质感,无需用过多的语言表述,便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。

  老街用现在的标准来说,并不宽,但这个宽度足可以通过一辆马车,也足可以承载老街那繁华的过往,以及中洲村八百多年的人文历史。在村民惋惜的语气中,便能还原出老街铺满古板的模样。老街向前延伸,仿佛可以通往那些个繁华的过去。仔细聆听,便能听到那“达达”马蹄,从历史的长河中慢慢走来,呈现出一幅无可取代的繁华景象。这个徽遂交界的古镇,成为徽商们走向钱塘江、走向杭苏的驿站。那些落成在时代繁华里的古建筑,至少都有上百的历史,只是时间的变迁,他们只能用沧桑展示着时间的沉淀。屋与屋的间隙里,遗落了多少当年农商时代的气息。残留在古屋墙上的斑驳肯定见证过当年的繁华场面。

  今天走在老街上,已经无法用视角去解读当年走在石板街上的景象。可随意走进一家老宅,主人都会告诉你,房子已经上百年了,那些门楣上保留完整的砖雕,还有梁角的木雕,都在无声地向人述说着他们祖上的显赫。雕像中的人和物栩栩如生,简单的线条就能勾勒出一个艺术世界,让人感叹手艺的精湛。雕像所表现的内容,以民间传说,以及福禄寿喜等内容为主。因为经历一些特殊的历史阶段,很多原始的砖雕和木雕都被敲毁了。有些老屋已被翻修过,但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门槛石、柱子无意间泄露了时间的秘密,水泥和墙漆掩饰不住岁月的沧桑感。

  古街两边的徽派老建筑,排列井然,它们接受时间的检阅。从时间走来,仍保持着那份历经岁月洗礼过的独特气质,至今还能看到很多有趣的门楣。有传统的“万象更新”,有侧重个人修养的“永不忘本”,也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“立党为公”。在这些门楣之中还发现了只有一个“吞”字的门楣。这个“吞”字,据介绍是一种吃鬼的怪兽,起着避邪镇邪作用。门楣是一个家庭,一个家族的形象,彰显辉煌的家世、显赫的勋业,或做人的修养与处世,世道的称誉与希冀,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有些门楣典雅富丽,文采斐然,蕴含着发人深省的故事,也表达了主人的生活理念,给人以启迪或警策,对其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。门楣因此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一个载体,它承载着历史,也承载着文化。

  说起中洲老街,就不得不说中洲村。“中洲”,起初是武强溪水冲刷成的一片沙洲。几百年前,一位姓程的安徽商人,挑着担子从徽州来遂安做生意,半路上因柱头不小心滑落武强溪,被水冲走,便临时砍了根木头当柱头,在经沙洲时,用柱头顶着担子在沙洲歇脚。等歇完要走的时候,这根新柱头却拔不出来。商人向四周望了望,此地虽为沙洲,但草木欣欣向荣,生长茂盛,可见土地肥沃,是一处万物生长的乐园。他便想:你这根柱头是留恋此地不愿跟我走罢,如明年此时能发芽成活的话,我就举家迁居这里。想不到,到了第二年,商人再经过此地,却看到那根柱头真的开枝散叶,成了一棵小树。这位程商人兑现诺言,也真的迁到这里,并定村名为中洲。这个民间传说表面上讲述的是中洲村的来历,但内在的却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心理,那时正处于农耕时代,百姓对万物生长有着迫切的渴望,对土地有着无限的敬意,商人虽以跑商为生,但最终还是选择在土地肥沃之处定居。

  村民们说自己村的历史,便滔滔不绝起来,他们用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一个他们记忆里的中洲老街,一个只存在于他们精神里的中洲老街。他们指着老街中的一段坡路说,这就是当年柱头发芽的地方,那里就是当年村里的学堂。村民用简朴的语言极力向人描绘老街的景象,语气里满满的都是自豪感,表情流露着神采奕奕又略带夸张,仿佛那个繁华的中洲老街就在昨天,就在眼前。

  民间传说中那位程姓商人,便是中洲程氏的始迁祖程禹成。据《遂安中洲程氏族谱》记载,“禹成,字浚川,亮公第五子,生有大志,倜傥多能,天性孝友,事亲极人子之道,世居休宁之富溪。休宁之俗,凡大家子多不事耕耘,唯牵牛服贾不惮远游。公习会计,常至周边郡县贸易,见遂之习尚敦朴,人情淳厚,欣然有就居之意……后二亲谢世,丧葬事毕,即有迁遂之意。一是父母坟墓皆在休宁,迁中洲计程二日可到达,岁时伏腊均可归省;二是中洲地盘宏敞,可容千人居住,为子孙奠定基业。”这一年为宋淳熙辛丑年,也就是公元1182年,距今800余年。家谱的记载与民间传说完全吻合,只是传说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故事记载了这段往事。程禹成去世后葬于武强溪畔,墓室位今天的畈头村与中洲村之间的山麓。

  其实程禹成还有一个身份符号,这就得从晋代程元谭说起。程元谭原籍河南洛阳,为重黎氏后裔。元谭公曾任广平郡太守,“五胡乱华”后,程元谭弃家徙步投奔归顺西晋琅玡王司马睿。永嘉之乱,程元谭辅佐琅玡王,后被任命为新安太守,后定居徽州,也就成了今天淳安程氏的始祖。元谭公后世子孙人才辈出,历史上南北朝名将程灵洗、唐初的程咬金、宋朝名将程忠壮、程朱理学的创始人的“二程”(程颢和程颐),皆为程元谭的后裔。元谭公的后裔散居全国各地,台湾香港也有其后裔。目前,程姓在全国姓氏排第33位,人口660万。而在淳安除了中洲及附近村落之外,还有中洲镇阵山头村、浪川乡大联村梅川自然村,临岐和威坪也均有分布。在淳安所有姓氏之中,程氏人口排在第十五位。

  程元谭担任新安太守期间,在艰难混乱的社会大环境下,秉持一颗勤政为民之心,以卓越的才智,整顿吏治,为民办实事,办好事,实仁政,举贤才,悯农爱民,办学育人,教化风气。为程氏后代奠定了一种良好的家族文化,这种家族文化直接影响了其后世子孙。同时他对新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,在2015年出版的《古徽州官吏勤廉史迹》一书中,载述了古徽州自东晋大兴初年至清末民初158位官吏的勤廉故事,程元谭名列第一。

  程禹成迁居中洲后,秉承祖训,传承家风,以“德孝、诚信、忠义”立家建业。为中洲村奠定了良好的风气,在《遂家中洲程氏族谱》的里居图里可以看到“树德堂”、“怀德堂”、“济德堂”、“淳厚堂”、“承恩堂”等诸厅堂。光从字眼便可知道中洲程氏所崇尚的是中华的传统美德。

  中洲村有“壁峰三湖”。“壁峰”是指村后的石壁山,因陡峭而得名。而三湖就是村边上的三个水塘,自北而南分别称为“上湖、中湖、下湖”,处于老街的南端,与老街并行。其中下湖最大,又呈半圆形,因此下湖又称作“半月湖”。这三个池塘是以前村民洗漱之处,当年洗衣的埠头仍在,只是时代在变,自来水已接入每家每户,埠头的功能已然退化,那些妇女们棒槌衣物的画面只留存在了记忆中。三个池塘有水道相通,水是活水,从武强溪引入。因为有活水源源地注入,三个池塘的水一年四季清澈见底,不由让人想起朱熹的名句“问渠哪得清如许,惟有源头活水来”。

  沉溺在程氏文化的长河里,突然被一股独特的香味带回了现实中的中洲老街。烤焦的酱香伴随着豆腐的香味,这种味道与中洲老街一样,有着时间的味道,有着农耕时代的味道,这是中洲特色小吃毛豆腐。毛豆腐的香味让中洲老街更加丰满起来,尽管时间可能会淘汰一些东西,但总有一些东西会留下来,不管是物质的,还是精神的,最终都会与时代相结合,以新的形式存在于当地人的生活和精神之中。
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   第01版:一版要闻
   第02版:城乡新闻
   第03版:民生百事
   第04版:部门聚焦
   第05版:部门聚焦
   第06版:睦州视读
   第07版:副刊·网络原创
   第08版:部门聚焦
走进中洲老街
人月圆·中秋
童年
秋之韵
我想去当兵
今日千岛湖副刊·网络原创07走进中洲老街 2017-12-16 2 2017年12月16日 星期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