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4:副刊
上一版3   4下一版  
 
标题导航
2017年12月06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  下一期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纺车,一丝一缕织母爱
  江涌贵

  每当提起“八都麻绣”,我就想起母亲的那辆纺车。

  孩提时,我看到妈妈一手摇着纺车,一手牵着麻线在纺线。

  过去,在淳安县西乡五、六、七、八都的农村,几乎家家都有部木制手摇纺车,因为农家人都穿麻布衣和裤。手摇纺车,也称軠车、纬车和繀车。常见由木架、锭子、绳轮和手柄4部分组成,另有一种是锭子装在绳轮上的手摇多锭纺车。手摇纺车的主要机构:锭子、绳轮和手柄。采用纤维材料,如毛、棉、麻、丝等原料,通过人工机械传动,利用旋转抽丝延长的工艺生产线或纱的设备。常见的手摇纺车是锭子在左,绳轮和手柄在右,中间用绳弦传动称为卧式。另一种手摇纺车,则是把锭子安装在绳轮之上,也是用绳弦传动称为立式。卧式由一人操作,而立式需要二人同时配合操作。因卧式更适合一家一户的农村副业之用,故一直沿习流传至今。

  我记得,妈妈使用的是卧式纺车。纺车由轮子、摇柄、锭杆儿、支架、底座等构成。木方制成的纺车底座长70厘米左右,呈“工”字形。“工”的上横处有一小支架安锭杆儿,“工”的下横处有两根方立柱(大支架),柱距50厘米左右,柱上端有安主动轮轴的圆孔,距底座35厘米左右。轴的一端有摇柄。主动轮的辐条是中间带圆孔的条状薄板,长55-65厘米,中间宽约8厘米,两端宽6厘米左右,共六片,轴两端各穿三片。线绳固定的辐条间隔60度,呈张开的伞骨状。轴的两“肩”卡住轴两边的两组辐条,使其不能会合。线绳把两组辐条呈"之"字形相间张紧,辐条略向内弯曲。张紧的“之”字形的线绳是轮的“辋”,辋上挂着传动绳。锭杆儿是长30厘米,直径0.5厘米,两端尖锐的钢线;直径2厘米的木传动轮套在锭杆儿中间固定。主动轮与锭杆轮之间由张紧的线绳传动,轴部加少量润滑油。

  在旧社会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初,我们农家生活很苦,穿的衣服、裤子都是麻布制作的,叫麻布衣、麻布裤。每家每户都种植苎麻,成熟后割来,经过剥皮、漂白等手续,再在纺车上加工成一个一个麻线锭子。纺线时,一手(左手)持两股纱把端头蘸水粘在锭杆上,一手(右手)摇动摇柄,主动轮带动锭杆迅速旋转,持纱手(左手)的高度与锭杆一平时就把两股纱纺在了一起,一边放纱一边向后移动,纺好的线达到最长时将手抬高,把线贮(缠)在锭杆上。然后,持纱手降回到与锭杆一平的高度纺下一段线。这样的操作,要反复地进行才能纺完一条线。

  那时,农村还没有电,我家用的是青油灯,称之为灯盏。将青油放在小碟子里,点燃灯草取光照明。有时,为了节省青油,改用松毛油当灯。那是用有油质的松树劈成的小块,点燃它采光当灯。微弱的灯光中,母亲右手摇着纺花车,左手牵着麻线条,一点一点地抽成线。母亲白天要下地干农活,晚上天一抹黑就开始纺线,常常要忙到深更半夜。盛夏,为防蚊虫叮,母亲要穿长袖衣裤,汗水湿透了全身。寒冬,母亲的手被冻裂口了,伤口时不时勾住了线,既疼痛又影响了纺线进度。于是,母亲就忍痛将蜡烛点燃熔化滴在伤口上,忍住了剧痛,才能使手中的伤口不勾线,让纺花车的线顺利通过。每当想起这一幕,我的心,就似乎被那根线深深地勾疼了。

  当年,红军到陕北开展了大生产运动。在延安时,为了解决部队的穿衣问题,部队自己开始织布。八路军纺车曾为解决穿衣问题立下过汗马功劳。歌中唱道:“太阳出来磨呀么磨盘大,你我都来纺呀么纺棉花,手里握紧棉花卷,根根线条往外拉。”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军民使用纺车纺线的热烈劳动场面。

  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。”这根线,在数千年时光里,一直从纺车上牵出;这根线,在男耕女织的时代,一直温暖着我们。微弱的灯光中,母亲右手摇着纺花车,左手牵着麻线一点一点地纺成线绽。我堂叔家有部手工织布机,他会织布。妈妈把纺成的麻线锭子交给堂叔,由他织成麻布。再请裁缝师傅到家里来,做成一件件麻布衣、一条条麻布裤。上世纪50年代以前,我一直穿着妈妈亲手纺织成线的麻布衣和麻布裤。

  岁月如歌,那最动人的一曲,一定有着纺车嘤嘤嗡嗡的哼唱。那时候,家里虽然很穷,我们穿得倒也整整齐齐,这都是妈妈的功劳。我们在妈妈那嗡嗡的纺车声中,慢慢长大了。纺车却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就淡出了视线,消失不见了。可是那个消瘦的、高高的、剪着短发的,坐在昏暗的青油灯下纺线的身影,却一直萦绕在我内心深处,永不消失。 
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   第01版:一版要闻
   第02版:城乡新闻
   第03版:旅游天地
   第04版:副刊
纺车,一丝一缕织母爱
水碓
霜叶红于二月花
村脚有棵大樟树
感恩书籍
今日千岛湖副刊04纺车,一丝一缕织母爱 2017-12-06 2 2017年12月06日 星期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