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祠,是村庄的礼制中心,是农耕文明社会的产物,也是血缘村落里最肃穆的公共建筑。
一所宗祠,寄托无数人的眷恋。
乡土,割不断的眷恋。
宗祠,是历史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。我们淳安乡村的古祠堂都属于徽派建筑,它们的门楼、门罩以攻花窗、梁架上,大多有生功的雕刻,且内容丰富,题材广泛,有人伦、宗教、历史、自然、艺术、民俗等题材,以及代表儒家思想的经典故事等等。这些融砖、木、石为一体的“三雕”艺术,是淳安祠堂类建筑艺术的一个鲜明特征,形成了一种技艺独特、气韵生动、自成一体的建筑雕刻艺术凤格。此外,大多数祠堂类建筑的设计理念都很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。一般的祠堂都是二进三开间,或者三进三开间,祠堂当中还有一个天井,既用于通风采光,也营造了“小有天”祠堂自然风光,聚天地之灵气,采日月之精华,感受着日月交替、阴晴雨雪、四季变更的景象。可以说,每一座祠堂都是一部立体的教科书。
宗祠,是姓氏文化的表现。我们走进乡村,都可以看到一个村都有一座祠堂,一个祠堂又代表一个姓氏家族。人们看到,祠堂的大门口上方都挂着“X氏宗祠”4个字的横匾,或“X氏家厅”、“X氏家庙”、“X氏祖厅”等。所以,祠堂是一个姓氏家族集聚的地方,是维系宗族间关系的重要纽带。一个个家族的繁衍发展,形成一个个村落,宗族成员要尊祖敬宗,于是就有了一座座祠堂。每一座祠堂都记录了一个家族的发展与变迁历史,也是淳安1800多年历史的一个个缩影。那一幅幅祖宗先贤遗像,那一通通家规族律碑刻,留存了太多的历史人文信息,那是家族的“根”之所系,无时无刻不在激励和规范着家族的每一个成员。
宗祠,是一个姓氏家族优良传统的缩影。我们淳安县有祠堂类古建筑400余处。有人曾用“青砖小瓦马头墙,回廊挂落花格窗” 的诗句,形象地概括这些祠堂类徽派建筑的风格。这些祠堂历经明清数百年,饱经沧桑风雨,承载了几多人的夙愿。透过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,我们可以去追寻它的根源,把握它的脉搏,倾听它的呼吸,体味它的韵味。每个宗祠都有个堂,并立匾为“某某堂”,也是该词堂的另称。比如,汾口镇汪家桥村的“汪氏家厅”称作“孝友堂”、浪川乡鲍家村的“鲍氏宗祠”称作“爱敬堂”。每个祠堂除了匾额,还有楹联。威坪镇西源村的“江氏宗祠”,取名“敦本堂”。内有楹联一副:上联是“敦厚皆兄弟”,下联是“本立而道生”。祠堂分前堂、中堂、后堂三进,每一进都挂有一块匾额,分别是:“清风高节”、“沐雨栉风”、“光先裕后”。祠堂内,原先有3副楹联,但原祠堂已拆除,故记不清了。村人江明月老师,根据自己的记忆,重新整理了3副楹联,分别是:
一、文章已造化
忠孝作良图
二、白马驰骋丁兴旺
静山巍峨昙气新
三、红黄蓝白黑五马奔槽美圣地
香甜苦辣辛五味人生育贤人
后来,我也撰写了两副楹联:
一、静山七峰八壑,流泉经万载;
西源百户十家,和睦成一门。
二、石瓦土墙,尽显皖南风韵;
青山秀水,堪称蓬岛景观。
我们西源村的宗祠叫敦本堂,宗谱上记有“敦本堂记”,现转录如下:
大凡物,莫不各有其本,譬之,山本於崑崙,水本於渊源。推而言之,万物皆本於天地也!而人为万物之灵,三才之一夫豈无本,而祖者则是为吾人之本也!若西源江氏予按旧傳之谱,以元仲公为受姓之祖,革公为郡望之祖,文蔚公为分迁之祖,公望公为嫡派之祖,正达公为始迁西源之祖。有本如是者,济阳江氏不亦为四海之右族,不亦为吾淳邑由来有本之右族乎。今后,裔维新祠宇以萃先人之英灵,无非自己身以上溯之,而父、而祖、而高曾,由已身以下推之,而子、而孙、而曾元。云来支有分而本,无二百世之下,莫不目为一本之所出,是有以尊重之,笃敬之,而敦其本也!矧乎,感雨露而举春,祀继之以淪见霜露,而薦秋尝终之,以蒸岁时伏臘,无不有祭。噯呼,其有见忾乎,其有闻对廟貌,有如定省者,是所谓敦一本,而尊祖,尊祖而敬宗,敬宗而睦族,睦族得以敦、其本也。於是,为父者言慈,为子者言孝,为兄弟者以友爱,为夫妇者以和顺,皆为隆一体,而敦其本之义也!噫尝见夫一本之,所出一体之,所分多秦越人之。相视者,甚可慨哉。兹者,西源江氏以敦本名堂,正尊崇其祖,不忘其本,猶山之发脉,於崑崙水之分派,於渊源万物之资育,於天地也。猶不知人本乎。祖而忘尊,尊亲亲之,谊如秦越人之情,不相关者乎。是为序。
时
皇清乾隆三十有四年岁在己丑榴夏上浣之吉
汪川眷弟徐嵋拜撰
从这堂名、楹联和匾额,就十分形象地表述了我们村上祖先们做人的品行以及村风。
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淳安历史发展的见证,是世事变迁的珍贵线索,不但是淳安历史人文的一笔宝贵财富,同时对我县社会经济尤其是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,也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。在新时代和谐社会建设中,又闪烁着传承文明的光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