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4:副刊
上一版3   4下一版  
 
标题导航
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  下一期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家乡的那条小溪
  徐道法

  十六岁参军,成为远离故乡的游子。多少年来,无论走到哪里,脑海中经常浮现出的是家乡那条小溪。

  “知道千岛湖吗?”只要有人问起我是哪里人时,我就会带有一点自豪地发出这样的反问。淳安千岛湖是我的故乡。我在千岛湖上游源头之一的梓桐源长大。

  在梓桐源头,出自石门和伊山的两股山泉在姚家相汇成溪,下行数里,就来到我的出生之地——结蒙村,这时溪滩已渐渐显出气势,宽近二十米,由西向东从村中径直穿过。

  记得溪上有两座桥,村头那座是木桥,村脚的是石桥。溪两岸是石砌的高塝,以抵御山间的洪水。溪岸每隔百步就设一处石埠,供人们挑水、浆洗。每天天未亮,就有人下溪滩挑水,很快,前来淘米、洗菜的人就络绎不绝起来,一边洗菜淘米、一边互问家常,是一幅热闹和谐的乡村晨画。

  总记得溪里的水,无论春夏秋冬,即使再干旱无雨的季节都长流不断、清澈如镜。小时候很好奇为什么溪水总不断流,还向老辈请教,老辈人说源头的高山和山林就像个天然的储水罐,能保存天上下的雨,不会很快干涸,并形成冬暖夏凉的泉水洞。这样的解释还真是很科学的,可见老辈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很深刻。

  很有意思的是,有泉水洞的地方往往会形成一个深潭。村头与大富村交界处以及村脚石桥南头的那两个深潭,即使在枯水期水深也有一人多。自然地,这些深潭就成了我们夏天游泳、消暑的固定地点。无忧无虑的童年里,三五成群的小伙伴们光着屁股,在清凉的溪水中嬉戏玩耍,甚至从两三人高的桥面上径直跳入潭水中。那场景,到现在还是那么的清晰。

  记忆清晰的还有那些在清澈溪水中生活的小鱼小蟹和小虾:白头花、恰士壳、石斑鱼、翁下刺(昂公)、年翁鱼(鲶鱼)等,对于它们,我仍只能用家乡土话来叫,学名却一直没去弄清过。

  捉鱼捞虾扒蟹,是相伴童少年最多、也最有乐趣的事了。捉鱼的方式,常用的当然是几个小伙伴互相配合,有的在水里追赶,有的在岸上观察,一旦发现被追赶鱼的躲藏地点,马上告之,水中伙伴有用鱼叉刺,也有用手捉的,多数时候,都有收获。鱼的习性不尽相同,有的深居石洞中,平时很少能看到,如年翁鱼、翁下刺等;有的一驱赶就藏入洞中,让你很难捉到,如石斑鱼;也有的比较呆,如恰士壳,有点滑稽,你一驱赶,它就躲藏,不是钻进石头下面,就是躲在石缝之间,也许它自己觉得安全了,实际上仍然被人看得很清楚,所以,以这种方式抓鱼,收获最多的当然是恰士壳。

  石斑鱼虽然难捕捉,但它的味道最鲜美。说起来,有点叫人不可理解,同是石斑鱼,其它地方的怎么也烧不出那个味道。后来知道,这是因为梓桐源的水中,含有一种独特的矿物质。由此,梓桐源的石斑鱼也就成了制做佳肴的抢手货。

  溪水中还有两种长不大的小鱼类,也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。我们叫它敢秋秋和扁担丁丁。一般三四公分长,大的也不过五六公分左右,大多时都躲在石头底下。所以,抓它得用一种我们称之“叫头”的竹制专用工具,在平膝深的水中,用手慢慢驱赶,将它赶进“叫头”。用火烘干后,与新鲜辣椒和家乡特制的辣椒酱一起炒,那个鲜美味道,就是现在想起来,还让人流口水。

  当然,平时静静的小溪也有变脸的时候。到了雨季,山洪暴发,雨水带着山上的泥浆,汇集注入小溪,有时都溢过路面,洪水像脱缰的野马,汹涌奔腾而下,水中时有从上游漂流而下的杂物,每到这个时候,我们就会在溪岸上奔跑着观看滔滔洪水汹涌向前的风景。村头的木桥,几乎每次发洪水,都会被冲垮,好在每块桥板和桥脚都用铁链连着,不会被洪水冲走,等洪水一过,很快也就搭建恢复了。只是一时没了木桥,阳向(村庄以小溪为界,北侧称阳向,南侧称阴向)的孩子们上小学,就要从石桥绕道,多走些冤枉路。

  与在小溪游泳和抓鱼有关的,也曾有过让人后怕的记忆,那是我生命中的一次险情。七八岁的时候,那天在深水潭中看到一条不小的石斑鱼钻进了石洞,就一个猛子潜下去,很快右手就在洞里把鱼抓住了。就在高兴之际,险情发生了:石洞把右手卡住了!由于洞口本来刚够一只手进去,现在抓着鱼,并且为了抓住鱼还变化了方向,结果是怎么动手都出不来!到手的鱼还是舍不得放手的,但在深水中手不出洞就换不了气!很快,实在憋不住了,只好松开了手里的鱼,咬牙把手从洞中拉出,结果手腕左侧一大块皮被尖石撕下、血流不止。此事把我吓得不轻,至今每每看到手腕上那块疤痕就想,如果当时不果断放手,会是什么样的后果呢?

  前年金秋,我带着在南京出生的孙子萌萌回到故乡,他最高兴的事就是到小溪中去甩石头,在清澈的水中玩耍。这时我就仿佛在孙子身上看到了六十多年前的我,一到小溪中,也是这样的高兴,也是这样的流连忘返。

  忘不了,家乡的那条小溪!
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   第01版:一版要闻
   第02版:城乡新闻
   第03版:民生百事
   第04版:副刊
家乡的那条小溪
组画
秋苇一枝掩古渡
一个人,一棵树,成为各自的底色
秋日丝语
今日千岛湖副刊04家乡的那条小溪 2017-11-22 2 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