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4:副刊
上一版3   4下一版  
 
标题导航
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  下一期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祠堂                     
  □卢艳敏

  很奇怪,每次走进乡村的祠堂总有一种走进乡村心脏的感觉。会不由地放轻脚步,压低嗓音;甚至会不由地屏住呼吸,只感到空气流动的凝重。这种感觉就像即将进入封存已久的朱红大门,里面的神秘与魅惑正通过某种意向,沿时光隧道与我劈面相遇。

  据说,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汉代。当时祠堂均建在墓地,普遍称墓祠。自南宋理学家朱熹著《家礼》一书,把祠堂立为宗族制度,从此家庙又叫祠堂。但当时修缮祠堂有等级的限制,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立祠的,一直到了明代嘉靖年间才允许民间修祠堂。不过,到了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过侯的姓氏才可称“家庙”,其余就称宗祠了。祠堂是一个家族的血脉相系,也是一个家族的盛衰象征。它承载着荣耀与传统,承载着寄托与希望,它就像漫长岁月里的光明慰藉,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。

  在许多乡村,家族往往就是一个村落。这个村落的祖先们不管来自何方,想必一定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寻找到他们的归隐之地。而脚下安身立命的水土,谁知道是不是一块福祉?生命里的变幻莫测在现今社会如此,在蛮荒时代也同样如此。所以祠堂所代表的祖先,更蕴藏着一种质朴而又强大的精神动力,在通过对祖先的祭祀和缅怀中,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,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,形成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并具有饱满的亲和力。

  世间的一事一物,都留有敏感而动荡的痕迹。像一团火焰,簇簇燃烧,却怎么也烧不掉它的盘根错节。几千年传承下来,人们始终保持住对家族的执著,血脉相连,即使再怎样千山万水走遍,也依然要叶落归根。而这个根一旦进入了家族祠堂,即刻会稳妥平实,再慢慢流溢出许多丰盈的世间欢喜。于是乎,我们在欢喜中看到了福禄寿喜,看到了恢弘阔大,看到了富丽堂皇,看到了精雕细琢里隐藏的所有钟情。那些姓氏渊源、族人荣耀和妇女贞洁,全在祠堂的映照下熠熠生辉,成为一个个家族的灵魂永不磨灭。

  祠堂的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、质量好。它可是村庄最宏伟的建筑。高大的厅堂、精致的雕饰、上等的材料,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,都过于浓烈和郑重,往往第一眼的震撼就会顿生神圣之感。祠堂除了供奉和祭祀祖先外,还有多种用处。以前很多村庄就把小学设在祠堂里,说是有祖先陪伴,读书才会认真。作家浩然就说过:山里的孩子不仅聪明、记忆力强,而且对读书都是非常地新奇和认真。或许这和祠堂就有关系。祠堂也是家族的活动场所,人们在这里寄托哀思,联络感情,商议大事,为不断来临的祸福积蓄能量。真是难以想象,一座祠堂的意义会如此深远,它能让起伏不定的心渐渐平复,能让愁苦难耐的日子过得安稳,能让一张张被烛光照亮的清寂面庞因精神共鸣而露虔诚暖色。

  我们在感叹祠堂文明的同时,也愿意努力寻找这种文明的源头。因为清楚地知道,任何看似一件偶然的事物,都会有一个必然的开始。即便我们没有发觉,但那文明的曙光,总会在时间的深处远远近近点亮着,我们除了不断地寻觅,更重要的,是把这一丝微光,传向更远的远处。
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   第01版:一版要闻
   第02版:城乡新闻
   第03版:法治时空
   第04版:副刊
“邻居”,留下来为我歌唱     
祠堂                     
鸟渡秋屏
颂“三中全会”
屋前的阿婆                
石门大桥
暮秋古银杏
秋游茶山
老家的泥墙屋              
今日千岛湖副刊04祠堂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3-11-16 2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