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又到了,人们的祭祀活动已经开始。清明上坟是一种民族传统,可以慎终追远,亦可敦亲睦族。但少数人将清明祭扫泛物质化,上香烛、烧纸钱、送阴宅,甚至攀比炫富,铺张浪费,就与现代的文明扫墓、祭祖活动不相符。
国家将清明节作为法定假日,旨在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,延续千家万户和民族文化的根;旨在教育子孙后代不忘祖先不忘根。清明节更重要的还在于向已逝的亲人庄重地表达自己的思念与敬意。这不仅是一种尊重生命的仪式,也是学习感恩的重要时机。
清明节期间寄托哀思不应拘泥于形式,只要心中有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,不妨献上一捧春天的鲜花,应该更有意义。鲜花当祭品,不仅美观,而且有利于保护环境,这种通过鲜花当祭品把自己的哀思表现出来,既是一种时尚文明的方式,也是我们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标志,值得效仿。
如今,“网上陵园”热了起来。可以通过播放录像展现死者生前的事迹、音容笑貌,拜祭也不受时空限制,只要想念,随时随地都可以打开网站瞻仰仪容。也有人在家里已故亲人的放大照片前,举办一场家庭追思会。翻阅一下故人留下的文稿、影集,放一段故人生前喜欢的音乐等,用这样的形式,一起怀念亲人的音容笑貌,这样的祭奠方式,既文明又节俭,效果也很好。
缅怀养育之恩、追思先人功德,心祭重于形祭,尽孝不须厚祭,文明祭奠应该逐渐成为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。我们应该提倡文明祭祖,从心理上缅怀先人,在行动上善待老人,心怀感恩,真正做到尊老敬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