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天,千岛湖镇进贤村的村民们都会提着装满蔬菜叶子的小桶,来到有偿回收点给垃圾过秤,现场登记户名、重量和价格。走完回收流程,这些垃圾就会变成现金。他们采用的就是简单易记的“黄绿分类法”,村民按“可腐垃圾入黄桶,不可腐垃圾入绿桶”,对垃圾进行初次分类,由村里统一有偿回收黄桶垃圾,并送至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处理。
垃圾分类可节约资源、减少环境污染等,其好处想必许多人都能说上几句,但落实到行动中的仍然不多。或者说无意识,或者说嫌麻烦,等等原因让许多人认为实施垃圾分类并不可行。
凡事靠“人”来做,垃圾分类看似简单,把不同的垃圾放至不同的桶内进行处理即可。但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需要市民拥有垃圾分类的意识,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。只有将垃圾分类这件事根深蒂固地刻在脑海里,才会在平日的生活里真正行动起来;只有将厨余垃圾、塑料垃圾、果壳垃圾等一一分清,垃圾分类回收才会有良好的实施基础。否则,即使将垃圾桶分为可回收、不可回收,那也只是徒劳罢了。
目前,我们还处在实施垃圾分类的攻坚期,还需大力宣传、积极引导。本文开头所说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值得推广的好做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