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立公众开放活动不仅要让公众得到全新的体验,还要通过宣传渠道,构建政府和公众间更加直接、便利的交流平台。能否真正产生好的效果,关键在于满足公众“看什么”的需要。
最近,中部一城市出台了《关于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意见》,指出所属中小学体育设施将分批向社会开放,其他各级各类学校则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开放,而市民可以凭出具的健身卡,就近到校园里锻炼身体。对于那些苦于无处健身的市民来说,这无疑是个好办法。
随着城市日趋拥挤,一些城区体育活动场地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,而老百姓的健身意识却在不断增强,一到晚上稍微像样的空地几乎都挤满跳舞的人,还经常因噪声扰民引起纠纷。如果中小学校向健身的市民敞开大门,城市的空间就会扩大了不少。
学校的体育设施、活动场地可以让社会共享,那么,有条件的机关单位是否同样可以向公众开启大门呢?这样的话,不但可以为居民打开视野,还可进一步拓宽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桥梁。
当然,要使开放活动真正取得好的效果,关键是要满足公众“看什么”的需要。这个单位是干什么的,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什么关系,里面的人是怎么工作的,这个行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如何?这恐怕也是公众所关心的。为此,笔者希望,有关单位要分类指导,采用多种形式,把公众最希望看到的东西展示出来,并和公众进行有效互动,彰显政治、经济、社会、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各产业的和谐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