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昌顺
2018年11月17日晚上,我与乡里的鲍善平一起在乡村旅店说着第二天的行程。我打开地图,琢磨着浪川像什么?我突然想起:“像一只蚕!”鲍胸有成竹:“更像一只立即吐丝做茧的蚕。”我哈哈笑了起来,果真如他所说,像一只马上吐丝的蚕,似乎隐含了某种宿命。因为浪川在马石桥以下的排溪两岸,是广阔的农田,过往一直是全县的重点农业区,现在是重要的蚕桑基地,有桑园八千六百亩,这个如蚕的乡,种桑养蚕不是天赐与命中注定吗?我注意到了公路边广告牌上的一句话:丝情画意,浪漫山川。对这方山水的概括与提炼,多么准确而富有诗意。“丝”既是本土的蚕桑产业,也是与当下国家“丝路”呼应,画既是芹川古村如“国画”也是山川如画。
这个乡在全县二十三个乡镇中,人口第六,面积倒数第三,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一百九十一人,让人感到是一个平坦宽广的乡。确实如此,现在千(岛湖)汾(口)线穿境而过,两边是大田野、阔田畈,一看就知道是生活的好地方。浪川畈,从地图上来看正处在浪川的中间部位,一头一尾与中间的地貌还是有大区别的。尾是峡谷,也是排溪的结束,像绳索一扎,紧紧地流入千岛湖。而头上呢,却是两条源,是真正意义上的山乡。其中一条源的源头处是连岭古道,有着气象万千的地理,它通徽州,从前是跨省的石板官道,相当于现在的国道。
双源有色彩
西边是浯溪,东边是排溪主流,很长时间故事都是发生在排溪的支流——浯溪流域。过去这两条源组成一个乡叫双源,后来与浪川乡合并了。我们从浯溪流域说起,这个流域的源头是一堵高高厚厚的山脉,如城墙似风塍,即白际山脉中的一段,叫连岭。连岭是龙(山街)徽(州)古道的精华(龙山街过去是武强溪与龙川溪交汇处的一个中心村,从前是汾口那一带走古道的起始或枢纽)。换句话说,连岭古道是整个古道最巍峨、最壮观、最具风情的部分。所以,民间称其为大连岭。我想这个“大”的修饰不仅是说这个岭的高远规模,而且应该包括它的气势。据说连岭上二十里,横二十里,下二十里,全程六十里。
到了啸天龙,就到了连岭的顶峰。“一览众山小”、一望无穷远的豪迈会噗噗地往脑门冲。
从连岭脚到啸天龙,这二十里岭上有三个客栈,第一个在岭顶叫“啸天龙客栈”;第二个在箬帽头叫“绝檵木客栈”;第三个在枫树底,可能就叫“枫树底客栈”。一段岭有三个客栈,肯定是风情无限故事无穷的地方。在这样一个地方没有留下点“古道雄风”的味道反而是不正常的。
连岭脚村是一个桥头堡,是整条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。在这个村里,当年有三家客栈。
多少客人在连岭留下了足迹,我估计最多的是货客,如同现在的物流。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兵客。
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,曾在这条古道的送驾岭打了一次非常漂亮的仗,成为传奇,留传民间。当时,先遣队利用了地形、利用了黑夜,使了个计让国民党部队自己打自己。这个四两拔千斤的计谋,在当地民间留下永久的美谈。
送驾岭曾经是一个二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,就坐落在这条古道的途中。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处在五洲源,这条流往汾口的源,上游的出发地是白际山脉,与浯溪源其实共处一座源头大山,如果说白际山像一堵屋脊,那么它们流经了不同的檐沟,所以就成了五洲源。
五洲源的上游其实是个生态植被十分茂密的峡谷地带,从送驾岭以上都如此,一条小小的溪沟,两边是高高的山,如果从高远处看,就如同一个笕。然而到最源头又有一处相对宽一点的空间,像一口锅放在白际山下五洲源头。
上沈家是五洲源里最源头的一个村,这个村其实很有地理特点。它处在高高的山坡上,村前是两个平缓山头,整个山头都是旱地,可以在这样的山穷水尽的地方养育村庄,令人惊叹。
许家山是排溪主流与浯溪流域之间挤出来的一个小小偏流,如同一个玉米蒲上挤出另一支玉米,所以,它是“畸形”的。许家山有一泓独立的水流,但没有溪流的形状。水流从高高的山上沿小凹处一跃而下,许家山就坐落在这个水的出发处。
狮古山就是排溪的最源头的村庄,作为村庄那都是近二十年前的事了,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村子便搬到了连岭脚去。但作为村庄的记忆,它又永远飘红着。八十多年前,下浙皖特委就在这个小山村成立,染红了浙皖边境线的白际山脉。
芹溪有厚度
芹川处在一个小小的源里,这个源里只有芹川一个村,而且这个庞大的村还是挤在一起的,是块状的,不是散状的。按淳安人的说法,芹川是上佳的居住地,事实也是如此,王氏在这个村里昌衍,人口已达一千七百人,周边许多王氏村庄都是从这个村发过去的。
芹溪落差不大,溪床不宽,溪水缓缓的,因此即便洪水季节也不会对房屋造成威胁。溪床平缓,引水入院的构想才会实现。这些都是造就“芹川风骨”的主要地理元素。
蜿蜒的溪一定是由地形构成的,两侧的一些垄岗,自然使村庄的风情百样。在村庄的尾部,房屋的消失处,芹溪又转了直角,但在这段溪的两岸已没有了房子。
芹溪与排溪两流域之间,大概是淳安跨流域海拔最低的岭了,仅有几米,所以缓出了一大片土地,过往大都是旱地,当然也有水田,只是用水紧张,种稻比较困难。这些土地现在大多是新桥与芹畈两个村的,在它们的南边是一众低矮的山丘,山丘之间有些地,点点溪沟,水塘无数。过去这里叫大塘,现在已与芹畈合并。大塘过去是四个自然村,大塘里、秀茂溪、蓝田里和神门坑,四个村有七个塘,组成北斗七星的样子。这些村名都非常有意思,我的解读是:对大水的向往。
小水少水的村庄,在浪川有一串。它们远离排溪,蜗居山岙,如同世外桃源,隐蔽又不偏远。除大塘外,这样的村还有宏泽、瑞塘、内杨家、外杨家等,洪家也相似,只是现在新房建多了,挤出了山岙。像宏泽与瑞塘都是村庄在岙内,田地在外面,十分隐蔽。尤其是瑞塘,把水利用到了极致。一个小山窝里只有一涧小小的水,于是村里自古以来就有两个水塘。村庄里没有多余的空间,除了房子就是水塘。这水塘里的水干净、清澈,鱼在水里嬉戏,周边的景物或屋或山倒映在水中,很有意境。
七堡有桃源
七堡是排溪下游的几个村,刚解放那会儿这里是一个乡。目前这里主要有五个村,詹家、桃源(叶家)、内杨家、外杨家、姜坞口。这里的空间还是有其特点的,有田畈,有山坞,有丘陵,有坡地,有溪流。由于排溪在叶家之下突然收紧,然后入湖,所以这里失去了通达的空间,整个七堡流域变得相对独立,相对隐匿。
叶家就是现在的桃源村,桃源村口有一排古柏,种在风塍上,有五十六棵,村里喻为五十六个民族。古柏成林、自成风景,因为有了这些古柏,从远处看桃源,桃源掩映其间,村庄遁形,隐隐约约。古柏使村庄有了隐士的风格,低调、收敛,不张不显,这种风格很符合桃花源的调子。
村子边上有一个小坞,这个叫下坞的坞一直通到别处,翻过蛇岭到达汾口镇的栗园里。下坞出来有一条小溪沟,接近排溪时沿着一座山麓走。这座山是一整座石头山,石头呈暗红色,加上山势陡峭,村里称这座山为赤壁。红色的墙壁,多么有意思,虽与《三国》里的赤壁毫无关系,但我总觉得叫这个名字大气磅礴。在这赤壁的侧后方是另一个古采石场,这里的石头不是青石,而是呈灰红色。
桃源的东边即桃源的对面就是詹家,它们隔溪相望。詹家是七堡这带最大的村,门口有一畈田比较宽广,村后还有一座山叫小公山,在这一带小有名气。小公山的边上曾有一条古道,是龙(山街)狮(城)古道的一段,叫新岭古道。
这条古道的另一段——枫岭古道,说是杨家的村后面,过去有一个村庄,百年前消失了。这个村就叫枫岭,也是杨氏村庄。
龙(山街)狮(城)古道从西边的尔岭进,穿过村庄从东边的枫岭出,这一穿越形成了枫岭村的千年传奇,它伫立在古道中途招展千年,但不知为何败落了,消失了,后来古道也零落了。千岛湖形成后古道中断,这一带从早年的车水马龙,回归到自然的寂静,枫岭古村其实是休眠了,像一座火山休眠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