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4:都源
上一版3   4下一版  
 
标题导航
2021年08月19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  下一期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承上启下余思宽

  鲍艺敏

  四月中旬的一天上午,同事小杨给我打电话,说汾口宋京村有村民找到我们县文广旅体局,想了解宋京村的相关历史,让我接待一下。

  来客自我介绍姓余,在杭州开文化传媒公司,想给家乡宋京村做点事情,不知道如何入手。一个私企老板关注家乡的文化建设,对此,我饶有兴趣,且为之点赞,热爱家乡、建设家乡,就应该落实于行动。我告诉他一个最佳的切入点,从历史人物着手。拿宋京村来说,始迁祖为余鸿翔(冲霄),此后,宋元有余梦魁,明代有余思宽、余汝楠等历史名人。村里的祠堂、庙宇、牌坊、墓葬等建筑,都是因人而建的,里面有故事、有来历、有传承,关乎家族的记忆,关乎文化的脉络,关乎历史的承载。保护这些历史建筑,其实就是保护我们的家族记忆,保护我们的文化之脉,保护我们的历史根系。

  十年前,宋京村的“大夫家庙(小金銮殿)”“松林庙”就是由我主持修缮的,因为牵涉太多的精力,耗费许多的心血,所以至今记忆犹新。如今祠堂内搞起了村史展示,这种利用方式就很有意义。不像有些地方的祠堂,修缮好之后关门一锁了之。每次验收交付使用时,我都会跟村干部说,祠堂修好后可以当做村级文化礼堂、村民活动场所、民俗展示馆、农家书屋等等,总之要合理利用起来;你人不去占领利用,老鼠、蝙蝠、虫子就去占领,这样一来,既浪费了国家资源,又不利于凝聚民心,构建和谐社会。

  再将目光投向宋京村,聚焦到余思宽身上。我自忖,余氏一族,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。

  一

  余思宽(1389年--1433年),字仲容,别号闲斋。惟宾公次子,他有一个哥哥叫思恭。查《松林余氏宗谱》,“宪副闲斋公原传”记载:

  (公)性英敏正直,博洽多闻,诗文笔札极其精妙。年二十以春秋中永乐戊子亚魁,明年游太学,具疏白父之枉,惟宾公卒于旅邸,与衬南还,居丧读礼,造诣益至。乙未春登陈循榜进士,观户部政,是年授河南道试监察御史,次年实授。初巡历凤阳、涿易等郡,三载考绩,蒙恩进阶文林郎。赠父如其官,母汪氏封太孺人,配毛氏封孺人。两巡按江西时,宁藩初之国,恣耽刚愎,公直疏其跋扈之势以闻,下廷议得实风裁,凛然所至,禁奸剔蠹,佥称名御史。宣德三年,以九载秩满,课治行第一,超拜广东按察副使。己酉秋,为监试总裁官,所举得人。明年九月,巡行潮州,乃膺疾卒于长乐之官舍。风猷德泽,至今犹脍炙人口,惜天啬其年,位不满德,奈之何哉?葬开化独山。

  传记中大略析分这样几层意思;一是性格英敏正直;二是考取永乐戊子(1408年)乡试亚魁;三是游太学,替父辩冤;四是父丧扶柩,南归安葬;五是乙未(1415年)春中进士;六是授官监察御史;七是巡按江西,上疏宁王事;八是拜官广东按察副使;九是己酉(1429年)秋,出任监试总裁官;十是巡行潮州,卒于任上;十一是葬于开化独山。

  余思宽二十岁那年,即永乐戊子年,参加乡试得中“亚魁”,次年赴京会试未中,故“游太学”,索性进入国子监学习,期间替父亲辩冤。父亲名叫余利用,字惟宾,生于元至正丁未(1367年),卒于明永乐壬辰(1412年)五月十八日,享年46岁。父亲四十多岁遭小人谗言,余思宽替父辩冤,最终“幸获免”。父亲因病卒于旅邸(南京崇礼街),余思宽扶柩南归,于是年冬十二月,归葬岩下始祖十三公墓右。

  守丧期间,余思宽发奋读书,造诣愈深,三年后,登乙未科进士,那年他二十七岁。我查了永乐乙未科进士榜单,余思宽位列三甲第二名,这科三甲共录取二百五十三人,可见名次相当靠前。

  当年录取,当年授“试监察御史”,“试御史”乃是见习御史的意思。第二年,取消见习授实职,巡按安徽凤阳、河北涿易等郡。三年考满,政绩优异,进阶文林郎。父母、妻子也各有封赠。

  下面这句话很关键:“宁藩初之国,恣耽刚愎”。余思宽巡按到江西时,“宁藩初之国”,是指宁献王朱权。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子,于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封宁王,就藩大宁(内蒙古宁城县)。朱元璋为防外族势力,将许多皇子封在关外,给予重兵。永乐皇帝取得帝位后,为削弱藩王的势力,将许多关外的亲王移藩关内。宁王也于永乐元年(1403年),被改封到江西南昌,在其封地“恣耽刚愎”,说他沉溺放纵,刚愎自用。余思宽作为监察御史,巡按江西,就把访察的实情上奏朝廷。

  我常常感叹淳安籍官员那股子“傻劲”,余思宽不可能不熟悉《皇明祖训》和《大明律》,里面均明确规定亲王违法,由“嗣君自决”。而且措辞相当严厉:“凡风宪官以王小过奏闻,离间亲亲者,斩。风闻王有大过,而无实迹可验,辄以上闻者,其罪亦同。” 风宪官就是监察执行法纪的官员,一般指监察御史,不得随便上奏诸王的过失,否则视为离间亲亲,有杀头的风险。

  据翰林侍读罗万化《明故广东按察司副使闲斋余公墓表》中云:“(宁王)阴怀异志,其强梁刚愎,诚一方民命所不能堪,宦斯士者,孰不深以为虑,公揽辔江右,独慷慨奋激,抗疏以闻。言其礼乐之僭妄,群小之肆毒,坏法乱纪,其渐为篡。是举世所不敢言,而公独言之。”明知不可为而为之。余思宽作为监察御史,充其量乃七品官,看到宁王朱权“恣耽刚愎”,欺压百姓,他顾不得身家安危,毅然上疏奏报朝廷。大家都替他捏一把汗,静观事态的发展。无怪乎罗万化感叹说:“非忠义之性本于天植,孰能为国家消乱于未形,弥变于未然者乎?”

  余思宽可能不会想到,七十余年后,宁王朱权第四代继承人朱宸濠,于弘治十年(1497年)袭封宁王,仍然“恣耽刚愎”,甚至变本加厉,蓄养亡命之徒,密谋起兵造反。正德十四年(1519年),朱宸濠杀死江西巡抚孙燧、江西按察副使许逵,指斥朝廷,发檄各地,指挥叛军十万,攻略九江,袭取南康。最终被赣南巡抚王阳明俘获,论罪伏诛,封国废除。

  余思宽可谓一战成名,这一道奏疏,震动朝野,官声远播,从此人称“名御史”。宣德三年(1428年),以九年任期届满,考绩第一,越级擢升为广东按察副使,官至正四品大员。

  二

  之所以说余思宽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,从他身上可以看出家族的世德传承,家国情怀的绵延。

  往前推一百年,宋京村,宋元之际有余梦魁,字梧叔,贡生。宋亡,不愿接受异族统治,组织民间力量抗元,兵败后隐居宋京琏坞山中,元初,官府屡次召荐他出仕,均被拒绝,告诫子孙说:“我乃宋朝臣子,死后,只需在我墓碑上刻‘宋林处士’四字足矣”。可见是个有气节的人。

  往后再推一百年,明代嘉靖乙卯(1555年),族人余汝楠因排行老八,故称“八大王”。时倭寇大举入犯,浙江总督胡宗宪闻余汝楠勇武过人,檄文到县,聘取汝楠为千总官,授之千兵,宠之冠服,官至正六品武将。余汝楠不负众望,夙夜效力,屡屡杀败倭寇,立下赫赫战功,得到皇帝褒奖,特许恩荣,敕建“小金銮殿”。

  思宽有四子:文璁、文琩、文京、文广。

  其中文广这一支,迁十四都象山(汾口赤川口),枝繁叶茂,家族繁盛。该村现有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“余氏家厅”“余四山墓”和“龙门塔”,无论祠堂、墓葬、塔的主人,都指向一个人,此人名字叫余乾贞(字秉智,号四山),是余思宽的玄孙,正好是第四代人,明隆庆二年(1568年)进士,巧得很,文广排行老四,余乾贞排行也是老四,而且也官至监察御史,巡按河南。

  回头来看,余氏先祖选择在松林定居,是有一定道理的,优美的地理环境,对家族繁衍传承是有助力的。据翰林侍读曾棨(永乐二年状元)的《松林八景诗序》云:“始祖(余鸿翔)爱松林山水之胜,因徙居焉。暇则徜徉烟霞泉石之间,既有以识其雅趣,因摭其最秀者凡八。一曰石间垂象;二曰炉岫遗踪;三曰两涧流清;四曰七峰耸翠;五曰石牛卧渚;六曰地豹环毬;七曰琏坞观梧;八曰棠峰揽秀”。

  三

  我前段时间写了一篇文章,标题是《“詹氏墨宝”故事多》。我在披阅“詹氏墨宝”过程中,无意间发现了余思宽的题跋,从中捕捉到许多重要的信息,兹录于后,再行解读:

  天地之间有君子之宝,庸人之宝。昆玉、南金、珍珠、锦绮,庸人所宝也。文章、翰墨、遒劲、英华,君子之宝也。若夫发身科第,捷占邓林,又遭夫明良之盛,而光沐徽音妙墨,褒宠优异,且能传之子孙,世济厥美,不谓宝之宝可乎?宝之若阿咸士瑛暨乡贡进士曰士诚,复表著以彰大之,缙绅文士见者多为诗文以扬其芳。予与詹有姻娅之好,一日,登其堂,廼属予言。予尝病世人终日孜孜惟利诱之图,抑孰知转瞬之顷,业田之变,犹齐景公之驷马,石崇、王恺之华丽平泉金谷,果安在哉?龙图公不宝其他,而独以此传之子孙;为子孙者,皆效维海父子,什袭珍传,与乾坤相悠久;清声伟绩,千古高风。而宋孝宗皇帝之笔法珠玑,拔出群类,人人耳其诗,目其笔,皆将欣跃叹羡之,抑亦庶使贪黩珍宝者或有省焉。顾不韪欤?予深有志推慕此者,特才行拂逮耳。故不辞,述此赞于卷末云。

  时宣德元年季冬月上澣之吉,赐进士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,同邑松林余思宽书。

  余思宽认为,天地之间的宝物,分为君子之宝和庸人之宝这两种。所谓庸人之宝,就是昆玉、南金、珍珠、锦绮这类物质的东西;而君子之宝,非文章、翰墨、遒劲、英华这类精神产品莫属。至于(詹骙)出身于科举,状元及第,从此进入官场,遇到了明君盛世,能够聆听皇上的德音,接受恩赐的墨宝,受到皇帝的褒赏荣宠,又能传给子孙后代,使子孙能传承祖先的美德,不亦可称为宝中之宝吗?我亲家侄儿辈士瑛和士诚视之若宝,又撰述使之显扬昭著。缙绅文士看见了无不吟诗作文来赞颂它(墨宝)。

  我与詹家有姻亲关系,有一天,我到詹家登门拜访,(亲家)乃嘱咐我写点什么。我曾诟病世人整天忙忙碌碌,只是贪图利益,经不起诱惑,哪知转瞬之间,祸福相生,人生无常,好比齐景公有高车大马无数,死了以后谁也不觉得有什么值得称颂的。石崇和王恺争豪斗富,如今平谷金泉恰好似浮云一般,又在哪里呢?

  状元詹骙不以别物为宝,单单以皇上赐诗和这些文士题跋传给子孙。作为子孙,也都效仿祖先,小心珍重加以收藏,与天地一样久长,清声伟绩,千古高风。孝宗皇帝的御笔,字字珠玑,出类拔萃,人们争相吟颂其诗,观赏其书,一边欣然欢跃,一边感叹羡慕,或许可使那些贪玩珍宝的人有所省悟,这难道有什么不对的吗?

  我很有志向来推慕这件墨宝,只怕我才情学力不足罢了。故遵嘱,在墨宝卷尾写下这段话。

  余思宽题跋中所说的:“宝之若阿咸士瑛暨乡贡进士曰士诚”,据查《东源詹氏宗谱》,得知士瑛、士诚乃堂兄弟,他们均属詹仪之这一支脉。祖父辈分别是詹原良、詹原善、詹原佑。原良有子允津,原善有子允庆、允贤,原佑有子允能、允福。士瑛名詹资壮,乃詹允福之子;士诚叫詹资信,乃詹允贤之子。此两人属余思宽亲家的侄儿辈,故称“阿咸”。

  “詹氏墨宝”中,宋孝宗封赠詹仪之故父詹棫的《詹棫赠朝议大夫、夫人赠安人告身》,后面附有宣德甲寅(1434年),詹仪之九世孙詹资信过录张栻的《詹至墓志铭》。

  詹资信,字士诚,自号梅坡。永乐十五年(1417年)举人,生于洪武庚午(1390年)三月十二日,卒于正统元年(1436年)四月四日。官承德郎、直隶镇江府通判,娶妻周氏,生一子曰文珊,二女,长适纯峰张行,次适儒洪监察御史濯公之子余旿。

  翰林侍读罗万化与余乾贞是同科进士,他还是此榜的状元,受其所托,撰写了《明故广东按察司副使闲斋余公墓表》,内云:“(公)卒于宣德癸丑(1433年)九月十六日,享年四十五,葬开化独山。”余思宽葬于开化独山,可能与他母亲有关,母亲汪氏,乃开化包山人,宣德三年诰封太孺人。

  余思宽到广东任职以后,由于疾病死于巡行潮州任上,可谓英年早逝。从始祖冲霄公迁居宋林,至余思宽已逾三百余年,文广传诸余镜,再传仕洪,续至余乾贞(四山),德业家风代不乏人,所谓国法家规,族有宗约,崇本敬祖,教化育人。窃以为,余思宽功莫大焉。

  据民国《遂安县志》记载:“豸绣流光坊,旧儒学西,为副使余思宽、知县余乾亨、御史余乾贞建”“龙章褒显坊,旧儒学东,为恩封御史余惟宾、余仕洪建”。前几年,央视直播水下古城狮城,潜水员探摸中发现了这两座牌坊,至今依然保存完好。

  从儒学西到儒学东,距离不算太远;从余惟宾到余乾贞,却跨越了祖孙五代人。所谓“豸绣”,乃古代监察、执法官的补服,因上面绣有獬豸图案而得名。豸绣流光,龙章褒显,祖孙均得到朝廷的奖崇,立牌坊以示表彰,显亲扬名,流芳百世。

  这正是:始迁宋林冲霄公,承上启下余思宽。
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   第01版:一版要闻
   第02版:综合新闻
   第03版:特刊
   第04版:都源
承上启下余思宽
今日千岛湖都源04承上启下余思宽 2021-08-19 2 2021年08月19日 星期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