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4:都源
上一版3   4下一版  
 
标题导航
2020年09月05日 星期六 出版 上一期  下一期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大墅“八景”鸿达蹁跹
  □方淳

  据《遂阳大墅方氏宗谱》记载,大墅方氏一族本来居住在桐江白云源一带,琼公方干在宋真宗年间来到武强县凤林乡翀霄里游历,就是后来被称为雅墅即大墅的地方。后来族人迁居到大墅,繁衍生息,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五百户的大村庄。

  方氏作为当地的名门大户,方氏家谱在众多家谱中颇具特色,那就是方家人对居住环境有着特别的讲究,生活空间、居住之所,必然选择山川秀丽、风景宜人的佳境,才得以定居。家谱中,对居所周围的地貌、山川、景物的记录,非常详尽。而相比对于事业的追求来说,他们在意的却是最通常的农耕之业,认为这是一切事业的根本,而将做生意、经商等职业放在边缘地位,认为那不是业之根本。方家人重视读书,农耕之外,必然强调文化的熏陶,耕读人生,正是方氏族门的追求。他们不一定追求仕宦显达,甚至有时候追求隐居的乐趣,但他们是重视生活品质的一族,对居住环境尤其是周边秀丽山川的考究与记录,是其它家谱中很难见到的,方家人是能欣赏山川美景、陶然山水的一族。于是,即使今天,大墅因为遂安县终究被水泽淹没,一度成为荒僻山乡,当地移民与本地方氏大户一起,从刀耕火种起步,重新建立家业。

  在古人家谱的记载中,对当地山川的秀丽宜居作了清晰的描绘,这就是“大墅八景图”。

  大墅八景分别是北溪环碧、辰峰伏虎、天井晨钟、香林晚鼓、麦坞嶒峦、严岗屏障、鑑湖秋月、乌石横江。

  因为方氏是当地名门大户,一度也曾门庭显贵,历史上来到翀霄里这样一个风景清幽之地的显宦贵人也不少,大抵都是与方家宦游往来的人。这些人在方家友人的带领下,游历当地山川,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。这些官宦达贵中,以来自福建的居多。

  北溪环碧

  《北溪环碧》是将乐主簿发远人苏诚题写的——

  高居胜槩似天台,

  水抱村庄秀气迥。

  绕屋俨同环样转,

  当门奚啻镜奁开。

  长江静浪随风动,

  活水源头逐雨来。

  闻说故家双桂子,

  此溪应是暗滋培。

  将乐县古属延平府,在福建省的西北部。遂安当地人与福建往来不少,最显著的是郑氏与章氏先祖,都由福建迁入。而距离大墅三里路的儒洪村余氏先民,则来自浙东,历朝祖先中,曾经多有忠良之臣,远去交趾、云南就任。边上的山后村王姓宗族,则来自江苏,也多宦达,在北方陕西、江苏一带任职。因此,大墅区区方圆二十来里的地盘,可谓南北混杂、人杰地灵、名宦辈出。

  这首诗写的是凤林溪,一条并不十分宽阔的河流,在大墅村村庄北面蜿蜒而过,村庄住址基地比河流水面高出两米左右,以免受春日涨水时河水冲击,所以看上去“似天台”。河流深处平面如镜,就像“镜奁开”一样。这条河流的奇特之处,在于靠近公山尖一带,传说中有龙入驻的原因,时常云腾雾绕,时雨说来即到,云开即晴,这就是“活水源头逐雨来”。当年刀耕火种、自然灾害的年度,也曾水患频发,河水淹进人家,河边人家床底下都是河水,母猪、家具、稻草、庄稼,沿着河水激流而下,水量丰沛,后来上游建造了水电站,水量才变小了,所以说“应是暗滋培”。

  辰峰伏虎

  《辰峰伏虎》是将乐典史房山人郑增创作的,为什么称为“辰峰伏虎”,作者特别说明,这是因为方家的宗显公墓在此,宗显公即是迁徙到大墅的方氏祖先。

  迢遞峰峦四面开,

  云山隐隐列楼台。

  距形肖虎当辰位,

  彰气如虹矗晓来。

  声响咆哮风满谷,

  纹成润泽雨恢胎。

  先人获此牛眠兆,

  后嗣应生命世才。

  “云山隐隐”“彰气如虹”“风谷咆哮”的确都是当地的地理特色,也许北边山外即是湖泊的缘故,西面的群山白云悠悠,雾霭迷漫,尤其到了农历八月下旬和隆冬季节,满山谷的风声常常在村庄游走,这时候,门窗噼噼啪啪作响,农人关好门户,躲在家中,依然能听到沉沉的“呜呜”风鸣。

  “天井晨钟”

  和“香林晚鼓”

  “天井晨钟”和“香林晚鼓”都与方氏祠堂有关。据家谱记载,当地有一个方家祠堂,旁边有一处庵堂,称为“天井庵”。大抵就是后人所说的“南罱庵”,即淳安县志上记载的“南来庵”。传说这个庵堂的尼姑们都自己种田,衣食自足,晨钟暮鼓之外,与农人交谈杂处,就像普通的农人一样。至于是否经常诵课念经,当地人去世之后,是否要在庵堂里操度,倒从未曾听说。“香林”应该是凤林溪畔的一处小密林,我在当地名绅凌氏名医前辈的诗作中曾经看到,大抵人烟生聚,密林成了后来的乡镇公所。其中,《天井晨钟》是尤溪知县吴江人周晟创作的——

  形如天井得佳名,

  构结禅庵万象呈。

  方氏祠堂留古迹,

  梵王钟磬至今鸣。

  大音带月穿林音,

  余韵和风隔水明。

  一百八声天未晓,

  宦途何日许同听。

  尤溪,在今福建三明市。这所庵堂,就在方氏祠堂隔壁,一定也有方家人的捐资建造。不知为什么,这样一个小小的庵堂,竟然能吸引梵王到此驻足,月下,梵王与农人邻居聊天,戴月而归。聊的可能都是些农事、农人生活。梵王也操心国事,希望宦途能早日统一意见,达成共识。“天井”,是江南明清建筑的特色之一,为了采光需要,建筑中间会留下一个两米半见方的四方空间,可以看到天空,一般一进一井,也是建筑的度量单位。

  《香林晚鼓》是顺昌县丞钱塘人何永安题写的——

  古刹旃檀树树香,

  嚣尘不到自清凉。

  沉沉树影云埋殿,

  坎坎鼍声月上廊。

  释子修行崇福地,

  村农听罢解愁肠。

  闲时缓步寻知己,

  讲性谈禅礼梵王。

  顺昌县,在今福建南平。诗中所描绘的古刹、树影、云殿,今天都已经不见了,唯一仍然能够寻找到记忆的是:凤林溪滩曾经黑压压一片片的龟鳖鼋鼍冬景天晒太阳的景象。当然,这一景象也早就被捉鳖者涤荡干净了,甚至河里的鹅卵石、沙子也被掏干净了。至于释迦牟尼的后代曾经在这里修行,与农民谈天礼禅,还结下了知己之交,时代太过久远,今天的人再也难以记忆了。

  麦坞嶒峦

  嶒峦迢遞果天然,

  风景依稀似辋川。

  山抹早霞光映日,

  林笘宿雨气生烟。

  奇峰高山凌霄汉,

  翠岫遥临接水田。

  罗列方门融秀气,

  居人封此产英贤。

  《麦坞嶒峦》由南平知县无锡人张诚创作。麦坞,是遂安狮城南门外殿边方姓族裔移民聚居地,六十年代突然耸立而起的村庄。诗中说,这里的风景就好像陕西蓝田王维居住的辋川。千岛湖底遂安古城南门外,是方家的聚居地,殿边村离方家不远,听说旁边有一座殿宇建筑,故称殿边。因为当年大墅接纳不下太多移民,这一部分方氏族人又迁移去了江西南部地区,靠近福建和广东。殿边方家多渔户,捕鱼为生的居多,也有与邻村方家人杂处的情况,记忆里,村民中贫民居多,也有门户相对稍好的人家。

  “岩岗屏障”

  和“鑑湖秋月”

  《岩岗屏障》由延平郡庠司训余姚人宋楷创作,延平郡,在福建南平——

  横列屏山景象奇,

  端方更与宅相宜。

  平平正正临村落,

  绿绿红红透榻帷。

  世上绣帏堪仿佛,

  人间负扆可依稀。

  画图写出无穷意,

  对此高标喜赋诗。

  写的是大墅畈野南面与西面起起伏伏的山脉,与村庄俨然相对,田野五谷丰收,良田锦绣的图景。

  《鑑湖秋月》由沙县知县会稽人林镛创作,也来自福建——

  闻说干公事隐纶,

  鑑湖胜槩实堪珍。

  诗人身去名犹在,

  秋月时来兴自新。

  游客往还频寓目,

  骚坛赏玩信传神。

  棘围得与君归去,

  共把空明洗俗尘。

  大墅一带除了大墅小学北面有个小小的湖泊,当地人俗称“塘”之外,便没有别的湖泊了,当年没有建造小学,这个鑑湖可能水域面积要大许多。琼公方干当年来翀霄里游历,也许足迹到达过这里。我只在大墅小学念过一个星期的学,这所学校校风严谨,当地人才大抵出自该校,也许与这汪湖水的滋养有关吧。

  乌石横江

  乌石横江江始幽,

  古传河伯用心留。

  暗通远岫无穷脈,

  似锁长江不尽流。

  诗客遨游明胜槩,

  渔夫来往泊扁舟。

  高人好买任公钓,

  欲掣金鼇坐上头。

  《乌石横江》由广东解元南海人曾岊创作,南海人到此游历,可称得上稀奇之事。南来庵大墅中学山脚临溪有一块突兀而出的巨石,凤林溪在此拐弯,折向东南而去,因此,乌石底下就形成深潭。素日里,村民打此经过,必然十分小心,生怕石路溜滑,失足落水。就像诗中所说,似乎有河神在此居留的缘故,每年总有人落水而去,村民将此地称为“漛漛汎”,就是令人害怕的深渊的意思,此地水声喤喤,光是听听水流奔泻的声音,就令人提心吊胆。当然,这一带也是鱼群翔集的地方,在凤林溪中捕鱼,必然要在此地稍稍上游的地方下网。八十年代早期,每下一次网,总有一水桶的白条、鲢蛙、黄刺鲤、鲫旦鱼,如今河水浅了,捕鱼撒网的风光不再呈现。
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   第01版:一版要闻
   第02版:综合新闻
   第03版:专版
   第04版:都源
大墅“八景”鸿达蹁跹
今日千岛湖都源04大墅“八景”鸿达蹁跹 2020-09-05 2 2020年09月05日 星期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