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8:副刊
上一版3   4下一版  
 
标题导航
2019年04月04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  下一期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清明祭
  章建胜

  不知是哪朝哪代,立下规矩:清明祭祖。清明节祭祖,前三后七,是祖上传下来的祭祖扫墓规矩,自清明被国家定为法定假日后,这些年我给自己立下规矩,祭祖扫墓为正清明这天。因为既定节日才享有祭祀的浓厚氛围。

  到了清明的那一天,我便带上准备好的斋饭、白酒及三个酒杯,再带上锄头和扫把,怀着虔诚、敬畏、感恩的心去给祖先扫墓。按习俗惯例,先把祖坟四周清理干净,再给坟上添添土,打扫拜坛,然后在坟头插上鲜花,摆好斋饭、斟上酒,接下来的程序就是在墓碑前方燃香,举过头顶,三叩首默默祷告,最后将香插进香炉。

  整套程序进行后,虽然已是大汗淋漓。但此时此刻的我并没感觉到点滴的疲劳和劳累,体味到的是轻松和慰藉。

  去年清明,我给爷爷扫墓,又碰到了移民到江西的表叔,表叔是原遂安县台鼎小学的老师,1959年狮城移民到我们村,后又移民到江西金溪。我说:“叔,您年纪大了,为什么每年都要回来扫墓呢?”表叔站在他父母的坟前说:“人这一辈子,只有站在这里,才知道你从何来,将向何处!”是的,“我是谁?从哪来?到哪去?”这是哲学的三大终极之问。从哪来?静立茔冢默然,便会追寻到这个答案。人来自父母,父母来自祖父母,祖祖辈辈,总会有根,在这里可以寻根溯源。枝繁叶茂,总有落叶归根时,这就是我们融入血脉中的眷念。

  曾记得,儿时跟着爷爷去扫墓,看着爷爷肩扛锄头,手拎祭品,边走边说祖辈如何遭遇乱世,吃尽苦楚,艰辛创业,又如何不幸离世。爷爷每次扫墓都不厌其烦地说那些原话,处在孩童天真时代的我,自然没有多少哀愁在心里,只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。如今,爷爷早已作古,现在每年给爷爷扫墓时,儿时那似懂非懂的叮嘱,仿佛明白了许多,似乎豁然开朗:“我是谁”“从哪里来,到哪里去”。难怪有人说,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!清明祭祖,彰显的是血脉的传承与责任。

  岁岁清明,今又清明。去年与八十高龄表叔汪老师清明扫墓邂遇,今年,表叔却已溘然离世,但去年表叔上坟下山回村的一幕,我不时浮现眼前,恍若昨日。江西表叔上坟回村,正遇上村里一位老者去世,是汪老师亲戚,在祠堂举行了告别仪式,时值中午快开席时,须发斑白的汪老师左手提着香纸,右手拄着拐杖,缓慢走进灵堂,大家赶忙招呼他吃饭。但他却说:“我还没跟亲家翁打个招呼怎么能吃饭呢?”当时,灵堂里好多宾客十分惊讶!竟然不知道这个招呼是怎么个打法……这时,只见老人家先是点燃蜡烛插入,紧接着点燃三支香,高举头顶,连续上下三次,然后插入香炉,再烧几张冥纸后才慢慢离开。当时有好些宾客不解。汪老师正色说道:“亡者为大,来到灵堂先向逝者行礼,一是对逝者的敬仰,二是对孝家生者的尊重。”汪老先生的言行教诲,犹如给所有在场的宾客上了一节孝堂奠敬礼仪课。由此,我感悟到:所有红白喜事涉及到的礼仪,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,只有得到代代延续、传承,才不会辱没我们礼仪之邦的盛名!

  我认为,清明节祭祖是中华儿女对先人的一种怀念;是中华儿女的一种情怀;更是我们中华古国的文明史。

  “风雨梨花寒食过,几家坟上子孙来?”

  今年,你回乡扫墓祭祖了吗?
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   第01版:一版要闻
   第02版:城乡新闻
   第03版:美丽乡村
   第04版:部门聚焦
   第05版:睦州视读
   第06版:部门聚集
   第08版:副刊
自行车的变迁
清明祭
清明即景
落花流水
北海银滩
父亲
我们的副刊
今日千岛湖副刊08清明祭 2019-04-04 2 2019年04月04日 星期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