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拍照上传至题库搜题,只需一秒可得答案”、“同题优秀作文分类展示,好词好句再也不用担心”,只要打开手机商店,教育板块满屏幕皆是这样的广告宣传语。近些年来,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,在智能手机的应用库里,各种学习类应用软件喷涌而出,几乎能够满足广大中小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,这些APP风靡城区和乡镇之际,家长和老师们却表示十分担忧。
依赖软件成“学霸”
考试成绩现原形
家住城区的陈彤彤刚读初一,最近,彤彤非常痴迷用搜题软件做作业,“我是偶然下载的解题软件,平时用着感觉很方便,时间久了一遇到难题我都懒得去想,直接一秒搜答案。搜到答案后稍微看一遍步骤就直接抄在本子上,同桌看到了都夸我厉害呢!”陈彤彤告诉记者,自己很享受一种“学渣变学霸”的成就感。
记者调查发现,靠着“口耳相传”的传播方式,目前,像彤彤这样沉迷于用软件解题的学生数量已经越来越多。只要手指轻轻一滑动,不仅自己不用动脑筋,还能轻松应付老师布置的大量作业,学生们表示何乐为不为。那句著名的广告语“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”,在某种角度上似乎成为了一声响亮的“学霸速成冲锋号”。
然而,做题软件也是把双刃剑,未成年用户们获得轻松舒适体验感后,换来的是成绩止步不前。有相当一部分使用者的家长反馈,孩子平时用软件用得再勤,考试成绩却不进反退,时间和金钱都白白浪费了。
微友“小如意”反映,自己孩子的学习软件上记载显示,孩子平时已经搜索了几千道题目,可一到模拟考试,试卷一发下来,学习水平马上就像照了照妖镜一般现出了原形。
搜题软件不仅在城区受学生热捧,在乡镇也十分风靡。有些家长常年在外地工作,就给孩子买了手机,本意是为了能和孩子更方便地联系,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。没想到,同学们拿着手机下载了搜题软件,作业是能够“应付”了,但考试成绩却总提升不上去。
浪川乡中心小学的王彩君老师有着她的担忧。“布置作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训练巩固上课所学到的知识,语文的遣词造句、数学的运算技巧等等,都是需要大量实践,亲自动笔才能入脑入心的。”
淳安县第二中学的叶世斌老师有同样的看法,他告诉记者,学习不是件一蹴而就、一劳永逸的事,成绩的提升需要一步一个脚印,踏踏实实地付出,一味享受做题软件带来的便利,不仅助长偷懒的学风,还容易让孩子们丧失思考能力。学生缺少了自己思考的过程,思维就得不到锻炼,软件上的解题步骤再详细也不能让人掌握住方法和题目精髓,下次遇到新的题目,还是“两眼一黑”不会做。
软件夹带有“私货”
学生上瘾入歧途
最近几年,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,种种手机辅导应用、家庭学习软件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,迅速占据了教育类APP的半壁江山。有些应用软件表面“看上去很美”,实质上却有着自己的利益考量。一款产品线上用户越多,其商业广告价值就越大,互联网商品的属性决定了它们最终要以流量变现为盈利手段。
记者反复试用一些搜题类软件后总结发现,相当一部分软件都打着辅助、搜题等旗号“挂着羊头卖狗肉”,夹带着不良“私货”。
为了获取巨额商业利益,有的软件开发商不惜从内容上动歪脑筋。例如,查询英语单词过程中,忽然就跳出几张让未成年人深感好奇的“暧昧图片”,诱导未成年人点击,所谓的“模范作文”中常常出现“恋爱金句”、“追女孩神器”等与学习毫不相关的网站链接,更有甚者,还直接加入一些容易上瘾的奖励型小游戏,这些游戏往往需要充钱才能继续玩。
中小学生正是玩心最旺盛的年纪,大多自控能力不强,时间一长,不仅会丧失独立思考的动力,还容易沉迷不良信息中无法自拔。“就是打着学习的旗号带偏你,让孩子们先体验方便,再一步步诱他上钩,真是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。”对此,家长毛红英十分感慨。
对于涉世未深的学生们来说,五花八门的搜题App或许远没有手机营销文案所描绘的那般美好,软件终究是把双刃剑,如何正确地使用它们,还得靠学生、家长、老师等各方形成合力,共同把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