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4:部门聚焦
上一版3   4下一版  
 
标题导航
~~~——追寻马路村发展足迹(二)
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  下一期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三十年谋一会
谋出一个好机制
——追寻马路村发展足迹(二)
马路村新貌
庄严承诺
村务综合公开栏
家家配备电动车充电桩
每个家门口都是一道风景线
马路村建材市场
余岭农居点
  方照平

  走进马路村,整洁宽敞的大道,车辆穿梭来往,两侧的商铺,生意红红火火;农居点居高临下,风景特好,鼓山园区的全景尽收眼底,采光通风绝佳,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小别墅展现在眼前,各家各户门上都停着小轿车,门前摆放着各种花草,仿佛是一个个仪仗兵,站好了军姿让人检阅。面对这样的美景,你很难想象昔日的马路村处在淳安的犄角旮旯,没有一条像样的路,出门靠船,经济落后,是一个民风涣散、房屋破破烂烂的村庄。近几年来,马路村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,在村务管理、经济发展、村庄面貌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。2016年,村集体经济人均可支配收入5818元,农民人均收入20125元,村集体资产4.6亿元,马路村成为淳安第一个村集体资产超亿元的村,穷山沟里飞出了“金凤凰”。这些业绩的取得,离不开一个好机制,它使马路村由穷变富,由乱变安,一盘散沙聚成塔,那就是:探索前行,一个坚持开了三十年的会。

  贫穷混乱 

 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,马路村是一个贫穷落后的代名词,几处茅草盖成的泥坯房,分散在各个角落,夏天漏雨,冬天灌风;村里与外界不通路,被山和水环绕在一个小山湾里,村民家中经济窘迫,日子过得非常恓惶;村集体经济是赤字,没有资产,偶尔有一点,也会被一些头脑稍微活络一点的村民占为己用,村民没有集体这一概念;矛盾纠纷多,邻里关系紧张,天高皇帝远,无人能管,无人来管,村里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。一切都在着急地等待,盼望有能人来改变这种状况。

  争吵不休 

  落后、混乱、无序,不可能永远让他自生自灭。当时青溪乡的领导也为之头痛,想方设法要改变这种状况。首先要统一村民的思想,凝聚民心,村里的大小事务,必须由村民自己来决定解决。统一思想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聚在一起开会。一开始村民召之不来,当时乡里没有气馁,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。一次不行,两次;两次不行,三次;并且承诺来开会,由乡政府开工资。听说开会有工资,村里男女老少都来了,但他们不是来议事的,而是一个吵架大杂烩,甚至大打出手,多年的积怨瞬间爆发,场面一片混乱。真是召之不来,来之就吵,吵了就走,不了了之。时间的车轮已经驶入一九八六年的冬天,衣着单薄的村民,感觉阵阵的寒意。

  破冰前行 

  国乱思良相,家贫盼贤妻。衣裳褴褛的马路村村民也在思考,思考他们的未来,思盼改变这种状况的领路人。大家的眼睛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——梅竹根。当时二十来岁的梅竹根是一个不“安份”的人,他敢说敢做敢为,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“楞头青”,并且身边围着一批调皮捣蛋的年青人,也是有一定号召力的“头”。年龄大一点的村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理,年轻人抱着热闹好玩的心态,就这样把梅竹根推上了前台。1987年,梅竹根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主任。上任后,面对如此窘态,梅竹根也一筹莫展,怎么办?他首先想到了那些小伙伴,于是他召集起来商谈治村良策。大家你一言、我一语说了许多不靠谱的事,但想修一条通向外界路的想法大家都有。这是件大事,涉及到钱和劳力,必须征得全村人的同意。这事让梅竹根认识到:村里要做事,必须要与村里人商量,这权当是马路村以会定事的开始吧。

  初尝甜头 

  目标已确定,关键是执行。对于以赤字著称的集体经济,如散沙般的村民群众,要修一条通向外界的路,那可能是痴人说梦。梅竹根与他的小伙伴抱着试试看的心理,分头通知他的村民到那幢四面漏风的社屋里开会议事。听说是开路的事,大部分村民抱着凑热闹看笑话的心态,参加他们新村长召集的议事会。起先大家说说笑笑,根本没有当回事。但他们听到新村长已定下决心修这条路,并且承诺自己做义务工,不要工资时,参会的村民都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,是否听错了。接下来给每户的派工就很顺利了,因为这条路是他们做梦都盼望的,这也是马路村第一个大家支持通过表决的决议。通过近一年的努力,一条5000多米长的机耕路修好了,马路村从此结束了没有机动车进村的历史。集体的事需要大家定,集会达成的共识,是最有效的。

  一事一议 

  时间的车轮不会因为你的意愿而停止,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。马路村因为有了一条简易的马路,渐渐活跃起来,与外界的联系也多了,邻里的关系也融洽了,笑声比原来多了,身上的穿着较以前也齐整许多,多年未解决的大龄男青年的婚事也渐渐有了眉目,村民对村干部也有了信心。村头那座裸露的泥坯墙的社屋里,不时有村民的争吵声,那是村里组织的户主会议。虽然每次开会,总有人不来,会场也较混乱,不欢而散的时候也常有,但渐渐的村民也习惯了,无形中也有了共识:村里事务,是要大家开会决定的。一事一议渐渐地有了雏形,村两委在村民心中终于有了一席之地。

  定期会议 

  一个好的制度,如果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,神仙也帮不了。马路村在梅竹根的带领下,渐渐地步入正道,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。村集体经济也有了好转,想为村里做点事的人也渐渐地多了起来,团队的经验也较以往好了许多,一事一议带来的好处在显现。村里开会的次数在增加,“拆烂污”的人越来越少,虽然偶尔也有争吵声,但都会回归主题。每次开会都要通知,也是一件麻烦的事,并且都是劳作农民,即兴召集会议也有许多的尴尬,因农事繁忙而缺席会议的人常有。随着村务管理的有序推进,马路村的面貌在不断变化,各种荣誉接踵而至,村民参与村级管理的意识在不断增加,一个固定日子的议事制度,呼之欲出。2005年,在马路村发展的历程中,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,从这年开始,每月的24日,为村民议事、民情恳谈的日子,从此马路村所有大小事务都是通过会议进行决策的,和谐马路、小康马路的快车跃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。

  延伸出效 

  村民代表、党员是村里的两支骨干队伍,作用发挥的好坏,能达到“四两拨千斤”的效果。每月的民主议事会,是村民代表的职责所在,但能否带头执行,做出榜样值得商榷;党员是星火,模范带头作用是他们的基本素质,不参与村里的议事,但需要经常进行学习、民主生活会等方面的要求,思想观念有优势。两条平行的线,一加一的功效在弱化,两支队伍能否共同参与村里的民主议事、民情恳谈,一样要求,分开量化管理?2010年,村两委试着将村民代表、党员,在每月的24号一起组织活动。村民代表的民情恳谈、民主议事,党员同样要求;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、义务奉献,村民代表也不例外。两支队伍,一面旗,一个核心,一股劲。触角在延伸,队伍在壮大,

  上下齐心,村美、民富、和谐、有序,开辟了新篇章。

  山花烂漫 

  村党总支的核心、两支队伍的齐心、民主议事的凝心、村民群众的向心,这是马路村从贫穷混乱到富裕和谐的四件“法宝”。每月24号由村民代表、全体党员参加的民情恳谈、民主议事、村务党务公开发挥了巨大的效应。通过实践证明,马路村这几年发展的这样快,村民安居乐业、邻里相亲和睦这一举措是非常得力的,拉近了党员干部与村民的距离,使村民真正做到了“参政议政”。让村务党务在阳光下运行,给百姓一个明白,还干部一个清白,鱼水一家亲,相得益彰。随后,青溪新城所辖五村,全面借鉴马路村做法,每月的25日定为村民代表、党员的民主议事、民主恳谈、村务党务公开日。从此,开会不通知,不迟到,风雨无阻,25号相聚一堂:听村领头人的美妙畅想,献我的锦囊妙计,学习党的政策方针,村级事务规范化管理的大幕在新城全面拉开。
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   第01版:一版要闻
   第02版:城乡新闻
   第03版:美丽乡村
   第04版:部门聚焦
三十年谋一会 谋出一个好机制
今日千岛湖部门聚焦04三十年谋一会
谋出一个好机制
2017-11-16 2 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