●余佳蔚
近期迷上一部老剧《大明王朝1566》。不仅是因为大明王朝的历史深深吸引着我,而且当剧中所涉及的地名、人物和自己所在家乡有奇妙的联动时,就感觉打破了“次元壁”。这真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!在好奇心的驱使下,我对照着明代历史,查阅了明代淳安县相关联的名人,阅读承载他们事迹的书籍资料,感触颇深,写此文聊表感想。
明代的历史被人们戏称“开局一个碗,结束一根绳”。在这简白的概括背后,其实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。在明代,“北民南迁”的局面已基本定型,历经洪武、永乐、仁宣等治世,明代的社会经济已步入较为繁荣的境界。位于新安江中下游的淳安,也在这个朝代焕发着它自身的新生机。湍湍江水,帆帆渔船,在南来北往的交流中,有从明王朝朝堂来淳安入仕的地方官员,也有从淳安走出去的、怀有远大抱负的理想青年。明代中期内阁首辅商辂,被誉为明代官吏楷模的海瑞,以及抗倭名将余汝南,他们都在明代风云变幻的历史浪潮中留下了自己身影,留下了淳安在那个时代最明亮的风骨。
提到商辂,我们淳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他“三元及第”的头衔。在没有了解到他的具体事迹时,我下意识的以为他就是一个神童。“三元及第”这是不是也就意味着他在最短的时间里连着拿下了乡试、会试、殿试的第一?但其实不是这样的。有关文献记载商辂在“宣德十年(1435年)年20便举乡试第一。正统十年(1445年)会试、殿试均一举夺魁,时年33岁。”从宣德十年到正统十年,获得明朝唯一一名“三元及第”的头衔,他用了十年的时间。“十年辛苦不寻常”很难想象。这十年,不仅是一个人知识积累的十年,而且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磨炼意志力、明志的十年。在通过学而优则仕进入明王朝的朝堂之后,商辂更是把自身的才华与责任,和明王朝的兴衰联系在一起,终其一生矢志不渝。
作为一个年轻人,我能明显地感受到,想马上成功的浮躁心态席卷着当代青年。像商辂一样保持专注力、定力对于现代青年来说却成为了难事。在考研考公的热潮中,是要“一举上岸”?还是要找到自己和社会相关联的那个角色?我想,这值得我们每个年轻人从商辂的故事中去思考。
《大明王朝1566》给我的另一个震撼则是“初心难守,但最应该守护”。
淳安的海瑞祠是淳安百姓为缅怀海瑞而建。这位普通的明代地方官员,正是在坚守一份初心中,走向了历史中的永恒。面对省巡按御史的儿子犯法,他坚守“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”的原则;面对当时的嘉靖皇帝,他呈上写有“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”的《治安疏》,坚守说真话的勇气。海瑞的勇气,在明代真是“后无来者”,细读《治安疏》,句句都是为民的深切关切,他的理想境界不是仅限于在他为官的那一方百姓,而是整个天下黎民。
小时候的我对海瑞的印象,就是一名深受淳安百姓爱戴的清官。但从明王朝的历史中深入了解他的事迹后,他的形象在我心中“更上一层楼”——无论世事如何变迁,始终坚守一份胸怀天下黎明百姓的初心,这多么可贵。
相较于前两位人物,余汝南这个名字是偏“冷门”的存在。《大明王朝1566》中的淳安农民齐大柱的原型,参考的就是余汝南。我曾有幸参观过与这位抗倭名将有关的“小金銮殿”。大殿左中右三大门庄严屹立在殿前,仿佛向人们昭示着当年的辉煌;雕梁翘角上悬挂着的二十八只铜铃,伴随着清风,发出阵阵空灵的响声,仿佛向人们续续诉说着主人生前的精彩。这座建筑的主人余汝南凭着自身的勇气和报国的壮志,从淳安大山中走出,跟随着抗倭军队在台州浴血奋战,立下赫赫战功,为国家解除外患之忧。余汝南身上彰显着一个普通人的保家卫国的责任。
新时代的年轻人,报国的方式也有不同。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,建设共同富裕的特色乡村正在淳安的土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。对于普通人来说,抒怀报国之志的方式小到可以建设家乡,大到可以建设国家。报国方式有千万种,传承余汝南报国之志,可更加激励我们投入家乡、祖国的建设中。
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”,潺潺清澈的新安江水孕育了淳安特有的文化,滋养了一批心有抱负的人才。站在时代的潮头,我们可传百年之志。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喜爱淳安的历史文化,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本地学者了解研究这些历史文化,为淳安文化续根、续魂。